[发明专利]一种良外观高回收比例的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45491.7 | 申请日: | 2021-08-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875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梁惠强;岑茵;黄险波;陈平绪;艾军伟;丁超;张志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9/00 | 分类号: | C08L69/00;C08L67/00;C08L51/04;C08L23/08;C08K7/1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娟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外观 回收 比例 聚碳酸酯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良外观高回收比例的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良外观高回收比例的聚碳酸酯材料,包括聚碳酸酯、玻璃纤维、活性增韧剂、聚酯类润滑剂和其它助剂。本发明在以聚碳酸酯为基础树脂,甚至在大比例添加回收聚碳酸酯作为基础树脂的情况下,利用玻璃纤维进行增强,同时利用活性增韧剂及聚酯类润滑剂进行改性,可赋予聚碳酸酯材料优异的韧性和流动性,在明显提高聚碳酸酯材料强度的同时,可有效的解决玻璃纤维浮纤的问题,ASTM常温缺口冲击大于300J/m,MI大于等于20g/10min,外观等级优异、且3个批次性能基本保持一致。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回收塑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良外观高回收比例的聚碳酸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目前,“碳达峰、碳中和”成为广泛关注的议题。聚碳酸酯(PC)中含有大量的碳元素,大量聚碳酸酯的废弃是环境中碳元素的一个重要来源;回收利用废弃聚碳酸酯资源,是各类减碳方式中较为清洁的方式,不仅具有较高的环保价值,还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而现今技术中,使用一定比例的消费使用后聚碳酸酯作为原材料是绿色技术的一种有效方式,但随着回收比例的添加,改性后的聚碳酸酯产品的性能稳定性会大幅度降低,这是因为在消费使用过程中聚碳酸酯树脂具有一定的“消耗”,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程度的“杂质”隐患点。如将回收的聚碳酸酯大比例用于制备聚碳酸酯产品,其产品的质量稳定性会带来较大的波动,如冲击强度下降、MI热滞留变化大,批次间性能波动大,并不满足该类绿色产品在严苛的服役环境下保证较高的服役安全性。利用玻璃纤维对回收聚碳酸酯进行增强,虽可提升材料的刚性,弯曲模量得到提升,但在加工过程中由于玻纤的存在给熔体剪切生热导致树脂基体的降解,从而导致批次间材料的流动性差异大,冲击强度下降等隐患,产品的稳定性带来较大的隐患。
例如专利CN104672833A,以PC次料作为基材,利用玻璃纤维和剂进行增强,同时添加扩链剂和分散剂来改善材料强度;其虽然回收利用了大比例的聚碳酸酯次料,但会带来冲击强度下降,浮纤严重,外观质量下降。
因此,开发一种可高比例回收利用聚碳酸酯,且具有较佳的外观质量和批次稳定性的回收聚碳酸酯材料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和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回收聚碳酸酯材料冲击强度不足,浮纤严重,外观质量下降的缺陷或不足,提供一种良外观高回收比例的聚碳酸酯材料。本发明在大比例添加回收聚碳酸酯的情况下,利用玻璃纤维进行增强,同时利用活性增韧剂及聚酯类润滑剂进行改性,可赋予聚碳酸酯材料优异的韧性和流动性,在明显提高聚碳酸酯材料强度的同时,可有效的解决玻璃纤维浮纤的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良外观高回收比例的聚碳酸酯材料的ASTM常温缺口冲击大于300J/m,MI大于等于20g/10min,外观等级优异、且3个批次性能基本保持一致。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良外观高回收比例的聚碳酸酯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良外观高回收比例的聚碳酸酯材料在制备手机、智能电脑或低压电器中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良外观高回收比例的聚碳酸酯材料,包括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
所述活性增韧剂为接枝有活性基团,以丙烯酸酯类为基体的嵌段共聚物或者核壳接枝物;
所述聚酯类润滑剂具有遥爪架构,遥爪架构的数量n≥2,遥爪链段的C原子数≥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454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图像检测的多孔零件批量检测设备
- 下一篇:直线插补运动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