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51454.7 | 申请日: | 2021-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54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8 |
发明(设计)人: | 杨俭;张广东;王锐锋;童海东;车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11/64 | 分类号: | F24F11/64;F24F11/65;F24F11/70;F25B4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谭玲玲 |
地址: | 519070 ***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控制 方法 空调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器。其中,空调控制方法用于控制空调器的电子膨胀阀,空调控制方法包括:判断空调器是否处于上电状态;当空调器处于上电状态时,判断电子膨胀阀是否复位,若检测到电子膨胀阀未复位,控制空调器的室外机处于通电状态;通过室外机控制电子膨胀阀复位,并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改变次数进行清零。本发明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用户使用空调器之前需要等待电子膨胀阀进行复位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调器运行过程中,可通过调整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来控制空调器内冷媒的流量和流速。具体地,通常使用步进电机对电子膨胀阀的阀门开度进行调节,由于步进电机存在失步现象,导致电子膨胀阀阀门的实际位置可能与理论设计要达到的位置之间存在差异。在空调器长期运行过程中,若电子膨胀阀的阀门位置差异累积超过一定程度,会导致空调制冷剂的流通量严重不足或者严重超量,影响空调器的正常运行。因此,在空调器长期使用后,需要对电子膨胀阀进行复位。
然而,在现有技术中,电子膨胀阀的复位通常是在外机得电或者开机后才进行,在电子膨胀阀进行复位的过程中需要用户等待,直至电子膨胀阀完成复位后,用户才能够使用空调器进行制冷或制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用户使用空调器之前需要等待电子膨胀阀进行复位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控制方法,用于控制空调器的电子膨胀阀,空调控制方法包括:判断空调器是否处于上电状态;当空调器处于上电状态时,判断电子膨胀阀是否复位,若检测到电子膨胀阀未复位,控制空调器的室外机处于通电状态;通过室外机控制电子膨胀阀复位,并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改变次数进行清零。
进一步地,控制室外机处于通电状态的方法包括:控制空调器的室外机的主继电器闭合;或者,控制空调器的室内机的主继电器闭合,以使用于电连接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导线处于通电状态。
进一步地,在控制室外机处于通电状态后,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检测空调器的工作模式,当空调器在预设通电时长T1内持续处于待机状态或者持续送风模式时,控制室外机由通电状态切换至断电状态;其中,工作模式包括待机模式、持续送风模式、制热模式及制冷模式。
进一步地,当空调器在预设通电时长T1内持续处于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则根据制热模式或制冷模式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
进一步地,在空调器处于上电状态且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改变次数进行清零后,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获取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改变次数,若开度改变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则控制电子膨胀阀复位;否则,根据空调器的工作模式控制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其中,工作模式包括制热模式和制冷模式。
进一步地,获取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改变次数的方法包括:在电子膨胀阀的开度发生改变时,获取电子膨胀阀向室内机或者室外机的主控芯片发送的开度改变信号,通过对开度改变信号进行计数,以获取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改变次数。
进一步地,对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改变次数进行清零的方法包括:检测室外机与电源的连通状态;若检测到室外机处于通电状态,对开度改变信号的计数进行清零;若检测到室外机处于断电状态,控制室外机处于通电状态,以对开度改变信号的计数进行清零。
进一步地,控制电子膨胀阀复位的方法包括:检测室外机与电源的连通状态;若检测到室外机处于通电状态,通过室外机的电机控制电子膨胀阀复位;若检测到室外机处于断电状态,控制室外机处于通电状态,以通过室外机的电机控制电子膨胀阀复位。
进一步地,在通过室外机控制电子膨胀阀复位之前,空调控制方法还包括:使室外机处于通电状态达到预设时间T2后,控制电子膨胀阀复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145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