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断路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53081.7 | 申请日: | 202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68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内田凉太;陈毅杰;水野初男;罗宪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信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73/04 | 分类号: | H01H73/04;H01H71/16;H01H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立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1 | 代理人: | 杨楷;毛立群 |
地址: | 201613 上海市松***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断路器 | ||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领域,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包括动触头以及静触头,动触头由动触头板与动触头基座固定连接组成,动触头板的板面与静触头相对设置。本发明提供的断路器将动触头由动触头板与动触头基座固定连接组成,一方面使得动触头板与动触头基座能够分开制造,使得动触头板的板面能够在宽度方向上做得更宽,有利于在回路短路时动触头更快速地与静触头脱离接触形成断路;另一方面使动触头板与动触头基座能够采用不同的材料制造而成,动触头基座的导热率低于动触头板,能够避免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时静触头的热量由动触头传递至双金属片处导致双金属片弯曲变形,使断路器发生误动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断路器。
背景技术
断路器是一种广泛使用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保护用电安全的装置,主要功能是在回路短路或电流过载等异常情况下及时切断电流,避免异常电流对回路中各个零部件、电气元件的破坏,有效地提高用电安全性。
断路器通常含有动触头与静触头,在通电状态,动触头与静触头接触时,电路接通,形成回路;当动触头与静触头分离时,电路断开,形成断路。当负载侧回路发生短路时,电气回路中电流瞬间增大,断路器中动触头打开,快速切断电源,达到保护电气回路安全。在动触头打开的时候,触头位置产生电弧,电弧产生电磁斥力,将动触头推开。
现有技术的一种断路器的动触头结构如图1所示,该动触头采用一金属板件,例如是由铜板,通过去除材料工艺制作而成,是一体成型的结构。该动触头包括用于连接铜导线的接线端W和用于与静触头接触部分C。为了增加动触头与静触头之间接触部分C的接触面积,通常会在接触部分使用扩展材料的方法。由于受到加工工艺的限制,如果希望进一步增大接触部分C的面积,则需要选择厚度更厚的铜板,造成材料的浪费和成本的上升。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的动触头一体加工制成,由于加工工艺的原因,动触头板的板面在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受到限制,使得动触头与静触头的接触面积受到加工能力的限制。当回路短路时,动触头与静触头快速打开,在打开的瞬间,触头间产生电弧,生成电磁力。电磁力作用于动触头表面,动触头表面积越大,受电磁力推力越大,动触头表面积的提升可以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综合以上因素,需要解决断路器的分断能力受到动触头加工能力限制的问题。
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断路器,包括动触头以及静触头,动触头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动触头板与动触头基座,动触头板的板面与静触头相对设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动触头采用分体制造再固定连接的加工工艺,只要提高动触头板的板面面积,即可增加动触头的受力面积,使得动触头的面积能够不受动触头板厚的限制而制作得更大。当回路短路时,面积更大的板面能够受到更大的电磁力,使得动触头更容易与静触头分离,从而使得断路器能够迅速断路,提高断路器的分断能力减少短路时大电流使得动触头或者其他电气元件烧灼损坏,降低短路后触头间温升,提高断路器安全性。
优选地,动触头板具有缺口部,动触头基座具有凸起部,缺口部与凸起部相匹配。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缺口部与凸起部相匹配使得动触头板与动触头基座能够更加牢固地固定连接。此外缺口部和凸起部的配合还能够起到定位的效果,有利于动触头板与动触头基座的安装固定。
优选地,动触头板与动触头基座通过缺口部与凸起部匹配铆接。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通过铆接的方式固定连接能够在保证紧密连接的同时,减少零部件受热变形以及材料性质的变化,且便于自动化加工。
优选地,动触头基座具有焊接部,焊接部与导线的一端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动触头基座与导线的材料不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信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未经松下信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308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