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越冬水稻的全苗高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55740.0 | 申请日: | 2021-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53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徐富贤;周兴兵;张林;蒋鹏;郭晓艺;朱永川;刘茂;熊洪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22 | 分类号: | A01G22/22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杨浩林 |
地址: | 618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越冬 水稻 高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越冬水稻的全苗高产方法。本发明中的方法在头季稻收割后留下越冬稻桩,然后在冬季采用干旱的方式管理稻田,至次年2月份,再将水引入稻田,形成深度为3~5cm的浅水层,保持浅水层状态至稻桩发苗,最后缺穴补苗,并采用常规水稻管理技术进行管理即可。采用本发明中的方法,与当年种植水稻相比,产量基本不变,但因节省种子、栽秧人工费、本田耕整费500元/亩左右,高产高效作用十分显著,可因地制宜示范推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越冬水稻的全苗高产方法。
背景技术
越冬水稻是在上年水稻收割后,利用其根系强大的生命力和耐冷性,于次年春季适宜温度条件下发苗生长成穗而收获一季水稻的种植方式。与传统移栽技术相比,具有5省(省种子、省秧田、省耕田、省播种、省插秧)功效,在产量550~600公斤/亩基础上,可节约种子、农膜、人工费500元/亩左右,是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紧缺重大生产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该种植方式已在少数地区进行小面积试种,但存在的两大技术难题:一是越冬发苗缺兜率高达30%~80%,而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种植户则在已发苗的稻兜中通过人工分苗填补缺兜,其花费人工成本往往比传统移栽成本更高,失去了越冬水稻预期的节本优势;二是发苗不整齐,致抽穗期、成熟期相差5~10天,以致收获期推迟,影响再生稻的安全抽穗。因此,急需开发一种越冬水稻的全苗高产技术,以解决越冬发苗缺兜率高和成熟期差异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一种越冬水稻的全苗高产方法,以解决越冬发苗缺兜率高和成熟期差异大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越冬水稻的全苗高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于6月上旬对头季稻进行播种育秧,6月下旬移栽,然后于10月中下旬收获水稻,下刀位置位于基部发苗节上部5cm以上,留下越冬稻桩;
S2:将稻田里的水排干并保持干旱状态,当土壤水份下降到下田不陷脚并留有脚印时灌1次跑面水;重复上述操作至次年2月份;
S3:将水引入稻田,形成深度为3~5cm的浅水层,保持浅水层状态至稻桩发苗;
S4:缺穴补苗,然后采用常规水稻管理技术进行管理即可。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发明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头季稻为耐旱耐冷的水稻品种。
进一步,S1中水稻移栽时按30cm×20cm、每穴栽4株的规格进行移栽。
进一步,越冬稻桩的高度为10~20cm。
进一步,S2中干旱状态下稻田土壤含水量为52%~81.5%。
进一步,浅水层的深度为4cm。
进一步,S4中缺穴补苗所用秧苗由与头季稻品种相同的水稻播种育苗得到,其播种育苗时间与稻桩秧苗最早出土时间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中将水稻收割后预留有一定高度的稻桩,通过特殊的管理方式,来年可以在稻桩上直接长出秧苗,避免再次播种育苗,大大降低了水稻种植强度。
2、本发明中采用适度干旱的方式对稻桩进行管理,可以显著降低水稻越冬的缺穴率,降低缺穴补苗的工作量。
3、本发明中的越冬水稻的全苗高产方法与常规的水稻越冬方法相比,因缺穴率较低,产量显著提升。并且与当年传统高产种植水稻相比,产量基本不变,但因节省种子、栽秧人工费、本田耕整费500元/亩左右,高产高效作用十分显著,可因地制宜示范推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未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5574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