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兰炭助燃剂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60049.1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5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胡雅;廖致远;伍林;邵永杰;刘盈;杨小于;张保国;周义来;陈奡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L9/10 | 分类号: | C10L9/10;C10L9/12 |
代理公司: |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 代理人: | 马辉 |
地址: | 43008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助燃剂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兰炭助燃剂,由以下重量比的组分混合而成:高锰酸钾1‑3份、硝酸铵3‑5份、氯化钙5‑9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5份、碱式碳酸铜6‑10份、活性炭30‑50份。所述的兰炭助燃剂的各组分能过60目筛。所述的兰炭助燃剂与兰炭按照重量比3:100进行混合。本发明的兰炭助燃剂经实验验证,能大幅降低兰炭的着火点,减少兰炭的燃尽时间,使得兰炭燃烧完全充分,降低兰炭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气体排放量,该兰炭助燃剂的应用效果好,使兰炭的燃烧效果以及燃烧后的清洁度都有所提高,实用性强,适合大规模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阻燃剂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兰炭助燃剂。
背景技术
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就决定了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重要地位。与石油和天然气比较而言,煤炭的储存相对比较丰富,占世界储量的11.60%。我国煤炭资源总量为5.6万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1万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1%,成为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但由于人们不断的开采,煤炭的储存量越来越少,且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怎样提高煤炭的燃烧率和利用率成为了研究重点。
兰炭是低变质煤中低温干馏梯级转化的固体产物,被认定是一种比较清洁的能源,具有固定碳高、化学活性高、低灰分、低铝、低硫、低磷等特点。兰炭不仅质量和燃烧性能均优于无烟煤,而且价格也低于无烟煤。我国低阶煤储量丰富,发展兰炭产业是国家能源优化战略的需求,兰炭的前景广阔、市场充足。基于以上的优良特性,兰炭作为一种替代燃料引起了国内外企业的高度重视,纷纷开始探索将价格低廉的兰炭作为替代燃料。虽然现在市场上的煤用添加剂、助燃剂的种类很多,但是并没有能够真正解决兰炭的燃烧问题的助燃剂,兰炭的燃烧着火点高、燃烧过程中极易燃烧不完全不充分,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含量高,极易造成环境污染。
公布号为CN102229835A的发明专利,提出了煤用环保节能助燃剂,通过加入多种高硬度固态金属氧化物延长燃烧时间使燃烧更加完全;公布号为CN106336929A、CN105132076A、CN111534356A的发明专利,使用了纳米材料助燃,但这三个专利的配方组成成分均相对复杂,部分物质还易产生有毒物质、在燃烧过程中易爆炸,工业应用效果十分有限;公布号为CN102453583A、CN102888260A、CN103146456A的发明专利,将工业配方的助燃剂精简为四种组分,虽然具有工艺简便、费用低等特点,但其对兰炭的助燃效果十分有限;公布号为CN104987913A的发明专利,公布了一种添加活性炭作膨松剂和吸附剂的助燃剂,其中的添加的CaCl2能提高钙硫比,能有效降低SO2排放量,但是该配方并不能降低兰炭的燃烧着火点;公布号为CN104774671A、CN106753683A、CN108611155A的发明专利,在助燃剂配方中添加了不止一种氧化剂,但在经济上限制了其在工业上的应用;公布号为CN102517119A的发明专利,助燃剂配方中添加了具有乳化作用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但其配方中,柴油和环戊二茂铁的工业应用性不大。
发明内容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所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兰炭助燃剂。
该兰炭助燃剂由以下重量比的组分混合而成:高锰酸钾1-3份、硝酸铵3-5份、氯化钙5-9份、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5份、碱式碳酸铜6-10份、活性炭30-50份。
进一步地,所述的兰炭助燃剂的各组分的粒度大小能过60目筛。
进一步地,所述的高锰酸钾为3份,所述的硝酸铵为5份,所述的氯化钙为9份,所述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5份,所述的碱式碳酸铜为8-10份,所述的活性炭为30-50份。
进一步地,所述的高锰酸钾为3份,所述的硝酸铵为5份,所述的氯化钙为9份,所述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5份,所述的碱式碳酸铜为10份,所述的活性炭为30-50份。
更进一步地,所述的高锰酸钾为3份,所述的硝酸铵为5份,所述的氯化钙为9份,所述的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为5份,所述的碱式碳酸铜为10份,所述的活性炭为30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004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