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转速控制减小换挡冲击的协调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60786.1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2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商显赫;张付军;王健;吕航;宋德祥;王密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W30/19 | 分类号: | B60W30/19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创理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13 | 代理人: | 卫安乐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转速 控制 减小 换挡 冲击 协调 方法 | ||
1.一种基于转速控制减小换挡冲击的协调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车辆某挡位运行,当检测到升挡信息后,即检测到下一挡位信号,转矩相开始,则根据下一挡位传动比、传动机构传动比和换挡规律中下一挡位的升挡车速,计算处于下一挡位时的理想涡轮转速;
B、当转矩相结束,惯性相开始时,首先采集此时发动机的目标转速作为初始值,然后采集此时液力变矩器的泵轮转速和液力变矩器涡轮转速,计算出此时液力变矩器的速比,与此同时,根据计算出来的速比和下一挡位时的理想涡轮转速,经过前传动比,可以计算出惯性相结束时发动机理想的目标转速终值;
C、根据惯性相发动机目标转速的初始值和终值,惯性相发动机目标转速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便可以通过不同的斜率表征,通过标定不同的斜率值,改变发动机在惯性相的喷油特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转速控制减小换挡冲击的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还通过约束动力性损失确定最优的斜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转速控制减小换挡冲击的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B中,目标转速终值的计算方法具体为:
发动机理想的目标转速的终值ne2,计算公式是:
上式中:v为车速;rz为车轮半径;i2为下一挡传动比;i0为减速机构传动比;iq为前传动;iw为计算出来的液力变矩器速比;
iw液力变矩器速比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nw为惯性相开始时液力变矩器的涡轮转速;np为惯性相开始时液力变矩器的泵轮转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转速控制减小换挡冲击的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发动机目标转速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计算方法具体为:
当转矩相结束惯性相开始时,记录下此时的发动机目标转速数值ne1,根据以下公式得到所述的发动机目标转速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ne(t)=ne1-kc·t
上式中:kc为斜率,即发动机目标转速变化的速率;t为时间,在惯性相开始时,开始计时,随着时间的增加,ne(t)即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转速控制减小换挡冲击的协调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C中,通过标定不同的斜率值,改变发动机在惯性相的喷油特性的具体方法是:
C1、根据油门踏板位置和发动机上一时刻实际循环供油量,计算出全程调速的目标转速;
C2、根据采集的涡轮、泵轮转速和挡位信号,判定惯性相开始的时刻;
C3、改变原有全程调速特性的发动机目标转速,给出目标的发动机转速,然后供油特性模型根据发动机目标转速和实际转速调节供给发动机的油量。
6.一种基于转速控制减小换挡冲击的协调控制装置,包括涡轮转速计算单元、发动机目标转速初始值采集单元、液力变矩器信息采集单元、发动机理想目标转速终值计算单元和发动机目标转速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计算单元,其中,
所述的涡轮转速计算单元,用于根据下一挡位传动比、传动机构传动比和换挡规律中的下一挡位的升挡车速,计算处于下一挡位时的理想涡轮转速;
所述的发动机目标转速初始值采集单元,用于采集转矩相开始时发动机的目标转速作为初始值;
所述的液力变矩器信息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惯性相开始时液力变矩器的泵轮转速和液力变矩器的涡轮转速,并计算出液力变矩器的速比;
所述的发动机理想目标转速终值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的速比和涡轮转速以及前传动比,计算出惯性相结束时发动机理想的目标转速终值;
所述的发动机目标转速随时间变化的曲线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述的发动机转速计算公式,计算出在惯性相开始时发动机目标转速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7.一种基于转速控制减小换挡冲击的协调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控制器和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动机控制器通过协调控制装置控制发动机,发动机控制器把全程调速发出的目标转速发送给协调控制装置,同时协调控制装置接收涡轮、泵轮转速信号和挡位信号,由协调控制装置决策向发动机发送全程调速的目标转速,或是协调控制计算出来的目标转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0786.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稳定性高速永磁轨道及磁悬浮系统
- 下一篇:一种内浮顶储罐外循环冷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