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悬臂梁的水热反应监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62238.2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207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张素英;王可洲;韩子强;朱靖;徐闻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19/00 | 分类号: | G01N19/00 |
代理公司: | 重庆萃智邦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1 | 代理人: | 许攀 |
地址: | 250117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悬臂梁 反应 监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化学反应监测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基于悬臂梁的水热反应监测装置。该装置包括密闭容器、悬臂梁、第一压电传感部、第二压电传感部。本发明将观测水热反应进程转化为监测反应物液面高度变化。通过悬臂梁将水热反应过程中变化量微小的液面高度的监测,转化为易于测量的悬臂梁的本征振动频率的测量。反应物液面高度变化会引起悬臂梁有效长度、质量、应力分布等的变化,悬臂梁的本征振动频率严格依赖于其有效长度、质量、应力分布等。故,本发明能够灵敏监测水热反应进程,实现了微小变量的有效测量。另外,本发明还通过同时监测两个物理量,进一步提升了监测装置的灵敏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反应监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悬臂梁的水热反应监测装置。
背景技术
水热法是一种常用的制备薄膜或粉末材料的方法。在密闭容器中,高温高压环境下,溶剂中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目标材料。利用水热反应可以制备多种材料,且通过改变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反应物体积、反应物配比等可以调控材料的形貌。然而,因水热反应引发的事故层出不穷。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制备过程设计不合理或反应过程异常,使得水热釜中的实际压强大于其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强;第二,水热釜使用时间较长,实际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强已经小于其标定压强。二者均与缺乏对水热反应过程进行实时监测有关。若能对反应过程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并及时停止制备,水热反应引发事故的概率将会降到最低。实时监测反应过程也有利于制备人员了解反应过程,有助于优化工艺。水热反应过程中,溶剂与溶质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物的液面高度与水热反应进程密切相关,且其数值能够被准确计算。故,通过对反应物的液面变化进行监测,即可精确判断水热反应的进程。然而,水热反应过程的反应物液面变化一般较小,不易监测。即,实现对微小变量的灵敏监测比较困难。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悬臂梁的水热反应监测装置,包括密闭容器、悬臂梁、第一压电传感部、第二压电传感部。密闭容器内有反应物,密闭容器可以为水热釜。悬臂梁包括水平部和竖直部,水平部一端与密闭容器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竖直部的上端固定连接,水平部可以水平,也可以不水平,竖直部的上端与水平部一端固定连接,竖直部的下端为悬臂梁的自由端,竖直部下端浸入反应物中,竖直部竖直,反应物的液面高度变化时竖直部浸入反应物中的长度变化最明显,有利于灵敏监测反应物液面高度变化。悬臂梁的材料为硅或氮化硅。第一压电传感部与悬臂梁固定连接,置于水平部靠近密闭容器内壁一端,可以置于其上方,也可以置于其下方;第二压电传感部与悬臂梁固定连接,可以置于水平部任意位置。第一压电传感部为一块与外电路连接的压电材料,具体地,压电材料为压电陶瓷或聚偏氟乙烯;第二压电传感部为一块与外电路连接的压电材料,具体地,压电材料为压电陶瓷或聚偏氟乙烯。第一压电传感部为悬臂梁的激励源,通过改变外电路中交流电的频率,悬臂梁做不同频率的受迫振动,当受迫振动的频率与悬臂梁的本征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时,悬臂梁发生共振现象,振幅最大。第二压电传感部用于探测悬臂梁的振动信息,悬臂梁的振动信息转化为电信号,由外电路读取,包括但不限于探测悬臂梁是否发生共振现象。水热反应过程中反应物液面高度会生变化,影响竖直部浸入反应物中的长度,导致悬臂梁有效长度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其本征振动频率,悬臂梁的本征振动频率灵敏依赖于其有效长度、质量、应力分布等,通过读取外电路信号即可灵敏监测水热反应进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未经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22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伤力草无公害栽培方法
- 下一篇:传输时延确定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