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管精成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62989.4 | 申请日: | 2021-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54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史纪忠;周德恒;何叶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家庄中泰制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河北德旭焊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5/12 | 分类号: | B21D5/12;B21D37/0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国为知识产权事务所 13120 | 代理人: | 祁静 |
地址: | 050010 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管 成型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钢管精成型装置,属于钢管成型技术领域,包括机架、上辊组件、下辊组件和侧辊组件;上辊组件以第一路径为轴心转动设于机架,第一路径垂直于输送方向,也垂直于上下方向,上辊组件具有沿第一路径移动的定位机构,定位机构与管坯上开口的两侧缘抵接;下辊组件以第二路径为轴心设于机架,下辊组件还与机架沿上下方向滑动配合;侧辊组件具有两个侧辊,两个侧辊均以第三路径为轴心转动设于机架,两个侧辊以输送路径为对称轴对称设置。本发明提供的钢管精成型装置,旨在实现各个部件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满足生产不同尺寸的钢管,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管成型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钢管精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钢管生产工艺通过辊轴对钢带的两侧进行夹持,钢带在输送过程中依次通过多组不同形状和角度的辊轴,从而将平整的钢带逐步弯曲,直至形成环形的钢管坯,最后将钢管坯的缝隙通过高频焊连接固定,形成成品钢管。在精成型阶段,需要对钢管坯进行精准成型,以保证成品符合标准。但是在生产不同的钢管产品时,精成型阶段的每个部件之间的间距需要进行调整,以保证成品钢管的尺寸要求,现在的设备大多无法调节部件之间的尺寸,而整体更换部件产品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管精成型装置,旨在实现各个部件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满足生产不同尺寸的钢管,降低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钢管精成型装置,包括:
机架;
上辊组件,以第一路径为转动轴心设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一路径垂直于输送方向,也垂直于上下方向,所述上辊组件具有沿所述第一路径移动的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与管坯上开口的两侧缘抵接;
下辊组件,以第二路径为转动轴心设于所述机架,并位于所述上辊组件的下方,所述第二路径平行于所述第一路径,所述下辊组件还与所述机架沿上下方向滑动配合,所述下辊组件用于对管坯的底部提供支撑力;以及
侧辊组件,具有两个侧辊,两个所述侧辊均以第三路径为轴心转动设于所述机架,所述第三路径平行于上下方向,两个所述侧辊以输送路径为对称轴对称设置,两个所述侧辊还与所述机架在平行于所述第一路径的方向上滑动配合,两个所述侧辊用于对管坯的两侧面施加挤压力。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辊组件包括:
两个相对设置的连接座,两个所述连接座分别沿上下方向滑动设于所述机架;
下辊轴,以所述第二路径为轴心设置,且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座转动连接;以及
两个第一驱动器,均设于所述机架,两个所述第一驱动器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座连接,用于分别驱动两个所述连接座上下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侧辊组件还包括:
两个相对设置的安装架,两个所述安装架分别沿平行于第一路径滑动设于所述机架,两个所述侧辊分别转动连接于两个所述安装架;以及
两个第四驱动器,分别设于所述机架,两个所述第四驱动器分别与两个所述安装架连接,用于分别驱动两个所述安装架沿平行于第一路径的方向移动。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钢管成型装置还包括斜插组件,所述斜插组件包括两个斜插辊,两个所述斜插辊分别转动设于所述机架,两个所述斜插辊沿输送方向镜像对称设于所述机架,且两个所述斜插辊呈夹角设置,两个所述斜插辊用于分别对管坯外周面的相对两侧提供支撑。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机架包括工作台和两个相对设置于所述工作台的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沿垂直于输送方向滑动设置,两个所述斜插辊分别转动设于两个所述支撑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家庄中泰制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河北德旭焊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未经石家庄中泰制管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河北德旭焊管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298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指纹组件及电子装置
- 下一篇:车用活体检测模块及其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