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储热棒长距离移动储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66302.4 | 申请日: | 202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86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黄云;宋民航;刘文巍;靳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28D20/00 | 分类号: | F28D20/00;B60P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刘二艳 |
地址: | 211135 江苏省南京市麒麟科***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储热棒 长距离 移动 系统 及其 运行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热棒长距离移动储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所述移动储能系统包括储热单元、输送单元、释热单元以及储热棒;所述储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腔、输送腔、出口气流腔以及入口气流腔;所述输送单元包括可移动设备以及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设备上的存储腔;所述释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腔、第二换热腔、输送腔、出口气流腔以及入口气流腔;所述第一换热腔以及存储腔均用于存储所述储热棒;所述输送单元在储热单元与释热单元之间移动用于运输储热棒,并与所述输送腔进行对接;所述移动储能系统具有储热单元模块化、储释热过程无需储热车长时间等待、日储释热循环效率高及综合运行成本低的优点,适用于余废热利用等领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节能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热棒长距离移动储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
背景技术
储热技术是解决余废热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技术借助储热材料吸收工业余废热中的热量,实现对热量的存储或释放。而针对于远距离热能存储及利用问题,常采用移动储能技术将化工厂、热电厂等高能耗工业系统的余废热存储起来,而后转运至距离较远的用热单位进行利用,如集中供热、供热水、备用热源等。总结而言,移动储能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回收利用工业余废热,提高能源利用率。但现阶段的移动储能技术仍存在一定不足:采用车辆进行远距离运输,即利用安装储能装置的车辆进行热量的充热、运输及释热,而储能装置常集成固定于车辆上,使在充热及释热过程中,储热车及驾驶人员需要进行长时间等待(约3-4小时),造成热量的循环利用效率降低、灵活性不高,综合运行维护及用工成本增加,制约着移动储热技术在余废热利用中的推广应用。
针对现有移动储能技术存在的储释热时间长、储能车辆日循环利用率低、运行成本高的问题,如何提供一种储释热过程无需储热车长时间等待,热循环效率高,降低综合运行成本的长距离移动储能系统及运行方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热棒长距离移动储能系统及其运行方法,所述移动储能系统通过优化设计储热单元、输送单元、释热单元以及储热棒的结构,节约了整个储释热过程的时间,提高了日储释热循环效率,降低了综合运行成本,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应用前景。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储热棒长距离移动储能系统,所述移动储能系统包括储热单元、输送单元、释热单元以及储热棒;
所述储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腔以及并列设置于所述第一热腔一侧的输送腔;所述第一换热腔的顶端和底端还独立地设置有气流腔;
所述输送单元包括可移动设备以及设置于所述可移动设备上的存储腔;
所述释热单元包括第一换热腔以及并列设置于所述第一换热腔一侧的输送腔;所述第一换热腔的另一侧并列设置有第二换热腔;所述第一换热腔的顶端和底端还独立地设置有气流腔;
所述第一换热腔以及所述存储腔均用于存储所述储热棒;
所述输送单元在储热单元与释热单元之间移动用于运输储热棒,并与所述输送腔进行对接。
本发明中,所述储热单元和释热单元均包括第一换热腔、输送腔以及2个气流腔,这4个腔室的结构紧凑,节省了占地空间;输送腔的设计极大地提高了储热棒的循环使用效率,节省等待时间;此外,释热单元还包括第二换热腔,可供其他系统对回收的热量进行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以下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但不作为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制,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可以更好地达到和实现本发明的技术目的和有益效果。
作为本发明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换热腔顶端的气流腔为出口气流腔,底端的气流腔为入口气流腔。
优选地,所述储热单元的出口气流腔包括设置于气体出口内部的气流腔出口挡板以及贯穿于所述出口气流腔底部和所述第一换热腔顶部的气体出口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科南京绿色制造产业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63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供电信号补偿电路及耗材芯片
- 下一篇:一种电气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