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点读印刷的无碳型黑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67763.3 | 申请日: | 2021-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839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2 |
发明(设计)人: | 陈超;尹巧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华油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1/103 | 分类号: | C09D11/103;C09D11/105;C09D11/06;C09D11/037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陈继亮 |
地址: | 313201 浙江省杭州市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印刷 无碳型 黑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平版胶印油墨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基于点读印刷的无碳型黑墨及其制备方法,其组成成份主要是:松香改性酚醛树脂、醇酸树脂、植物油、矿物油、混合颜料、超分散剂。其制备方法主要是:在不锈钢的反应釜中,依次投入计量好的植物油、矿物油,搅拌并升温至100℃后投入松香改性酚醛树脂和醇酸树脂,继续升温至200℃,待树脂完全溶解后保温30分钟,降温至80℃,投入超分散剂和预先按比例混合好的混合颜料,均匀后由管道输送至珠磨机现进行研磨,获得成品油墨。该黑墨具有较好的色彩表现,能够符合ISO 2846‑1的颜色标准,耐光性能达到5级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平版胶印印刷及平版胶印油墨领域,主要是一种基于点读印刷的无碳型黑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点读书、点读课本已经广泛应用于儿童阅读、中小学教学等领域。
其实质是可识别OID(Optical Identify Digital)编码的点读笔与印刷有OID编码的印刷制品配合,将无声的图书变为有声读物。OID编码是一种二维光学辨别编码,也称为隐形码,实际尺寸很小,肉眼无法识别。点读笔是一种OID码的光学识别装置,其主要功能是通过传感头识别印刷制品上的二维隐形码,通过图像解码电路将码值通过通讯接口传送给基于MP3技术的音频解码器,前将储存在储存器中相应的语音文件通过发音设备发出,实现点读功能。
普通印刷物的印刷,通常采用黑、蓝、红、黄四原色胶印油墨,通过叠色来展现出各种色彩。在点读印刷物的印刷过程中,由于点读笔是根据OID编码中所含的碳黑进行识别,因此OID编码的印刷需采用含有碳黑成分的黑色胶印油墨进行印刷。而用于印刷品中其余黑色部分的油墨中则不能含有碳黑,否则会干扰点读笔的识别,所以通常会采用蓝、红、黄三色胶印按1:1:1的比例调制成的灰色油墨来替代。该油墨颜色色值L、a、b均不能符合ISO2846-1的颜色标准,容差值△E≥3.0。因此采用此方式印刷的印刷品,在色彩表现上与常规印刷品有明显的差距。此外,含碳黑的黑色油墨的耐光等级为最高级8级,而采用常规蓝、红、黄三色胶印油墨调制的灰色油墨耐光等级为2级,从而会导致印刷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褪色现象。
发明内容
针对现行点读印刷品,色彩饱和度不足、层次不够鲜明及褪色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点读印刷的无碳型黑墨及其制备方法,其具有普通胶印黑色油墨(含碳黑)同等的黑度和性能,并且符合ISO2846-1的颜色标准,耐光等级在5级以上。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基于点读印刷的无碳型黑墨,其组成成份和重量份是:松香改性酚醛树脂15~20份、醇酸树脂3~5份、植物油23~28份、矿物油12~18份、混合颜料32~38份、超分散剂1份。
所述的混合颜料组成成份和重量百分比是:PR170颜料红25~40%、PY180颜料黄25~40%、PB15:3酞菁蓝25~40%、PG7酞菁绿1~5%。
所述的植物油为豆油、亚麻油、桐油、菜籽油、米糠油、脱水蓖麻油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矿物油为馏程在280~320℃之间,芳烃含量≤1%的高沸点石油溶剂。
所述的超分散剂为路博润P800。
本发明同时提供了一种基于点读印刷的无碳型黑墨的制备方法,在不锈钢的反应釜中,依次投入计量好的植物油、矿物油,开动搅拌,升温至100℃后投入松香改性酚醛树脂和醇酸树脂,继续升温至200℃,待树脂完全溶解后,保温30分钟,然后降温至80℃,投入超分散剂和预先按比例混合好的混合颜料,高速搅拌30分钟后,由管道输送至珠磨机现进行研磨,待颜料粒子细度小于7.5微米后,获得成品油墨,供印刷使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配方本身不含有碳黑成分,用于点读印刷品的印刷,在印刷中替代传统的四原色黑墨,可以用于OID编码以外的图文部分的印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华油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杭华油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677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轮机发电机油膜厚度的测量方法
- 下一篇:重污染企业的环境评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