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孕育剂制作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81269.2 | 申请日: | 2021-08-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80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凌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镇江东丰特殊合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C1/08 | 分类号: | C21C1/08;C22C33/08;C22C30/02;B22D47/00;B22D35/04;B22D27/04;B22F9/04;B01F27/90 |
代理公司: | 重庆青飞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83 | 代理人: | 张琴 |
地址: | 2122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孕育 制作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孕育剂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硅钡铸铁专用孕育剂及其制作设备,一种硅钡铸铁专用孕育剂,包括以下原料:Si:10%‑30%、Nd:7%‑10%、Cu:5%‑8%、Al:1%‑3%、Ba:0.5%‑2%、稀土:1%‑3%、四氧化三铁:10%‑20%、Cr:3%‑10%、V:0.1%‑0.5%、Mn:0.1%‑0.5%、Sc:0.1%‑0.5%、Ti:0.5%‑3%。还提供了一种硅钡铸铁专用孕育剂制作设备,包括预处理部、熔炼部、浇铸部、冷却仓、传送部、冷却部、粉碎部和搅拌部,搅拌部置于预处理部的顶部,熔炼部置于预处理部的后端,浇铸部置于熔炼部的底部,冷却仓置于浇铸部的底部,传送部置于冷却仓内,粉碎部置于传送部的后端,冷却部置于传送部的两侧。解决了一般的孕育剂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白口倾向,并且其制备工序自动化程度较低,伸生产效率不佳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孕育剂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孕育剂制作设备。
背景技术
公开号为CN104878276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铸铁孕育剂。该铸铁孕育剂的制作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把纯铜、纯锡和纯锑金属按比例加入中频电炉内熔炼;然后,把熔炼的铜锡合金加工成颗粒状,所述颗粒状的铜锡合金为圆球状颗粒、圆柱状颗粒或刨花状颗粒。该铸铁孕育剂把铜和锡一起按比例熔炼,再浇注冷却成小球状,或者把铜锡制成线状再加工成小圆柱状,使得该铸铁孕育剂能够起到形成晶核和充分细化珠光体的作用。
公开号为CN106011599A的中国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孕育剂,包括以下重量比的化学成分:硅57.6%、铝3.4%、镍0.68%、钼0.03%、磷0.02%、余量为铁和难以除去的杂质。本发明提供的孕育剂效果好,使用量仅为常规孕育剂用量的数十分之一,处理后球墨化效果好,较为均匀,使用此方法处理,孕育剂的被氧化的可能性小,处理时间短,处理后,铸铁的强度有明显提升,而且也保持了铸铁的可加工性能。
但是上述专利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般的孕育剂稳定性较差,容易出现白口倾向,并且其制备工序自动化程度较低,伸生产效率不佳。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孕育剂制作设备。
本发明的基本方案为:一种硅钡铸铁专用孕育剂,包括以下原料:Si:10%-30%、Nd:7%-10%、Cu:5%-8%、Al:1%-3%、Ba:0.5%-2%、稀土:1%-3%、四氧化三铁:10%-20%、Cr:3%-10%、V:0.1%-0.5%、Mn:0.1%-0.5%、Sc:0.1%-0.5%、Ti:0.5%-3%。
优选地,包括以下原料:Si:23%-27%、Nd:8%-10%、Cu:6%-7%、Al:2%-2.5%、Ba:1%-2%、稀土:1%-2%、四氧化三铁:13%-15%、Cr:5%-7%、V:0.3%-0.5%、Mn:0.2%-0.5%、Sc:0.3%-0.5%、Ti:1.2%-2%。
优选地,所述稀土包括铈和铽,所述Si、Ba、Ti、Cr、V、Nd、Al、Mn、Sc、Cu、四氧化三铁和稀土均为粉末颗粒状。
一种硅钡铸铁专用孕育剂制作设备,包括预处理部、熔炼部、浇铸部、冷却仓、传送部、冷却部、粉碎部和搅拌部,所述搅拌部置于预处理部的顶部,所述熔炼部置于预处理部的后端,所述浇铸部置于熔炼部的底部,所述冷却仓置于浇铸部的底部,所述传送部置于冷却仓内,所述粉碎部置于传送部的后端,所述冷却部置于传送部的两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镇江东丰特殊合金有限公司,未经镇江东丰特殊合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126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紧急服务处理
- 下一篇:一种提高铁路应答器传输系统高速适应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