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孔探辅助装置、静子机匣和孔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85245.4 | 申请日: | 202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318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庞黎刚;朱彬;邢丽民;康金;童辉;吴志青;李继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D27/00 | 分类号: | F04D27/00;F01D21/00;F04D29/52;F01D25/24;F01D9/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喻学兵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辅助 装置 静子机匣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孔探辅助装置、静子机匣和孔探方法。静子机匣包括孔探辅助装置,孔探辅助装置用于引导和支撑孔探仪,包括:多个探测孔,在静子机匣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并贯穿静子机匣;环形管路,位于静子机匣的径向外侧并环绕静子机匣;孔探仪入口,设置于环形管路,包括可拆卸的堵头;出口管路,第一端插入到探测孔并固定和密封,第二端连接到环形管路并固定和密封。孔探方法采用孔探辅助装置,包括:移除孔探仪入口的堵头,将孔探仪的探头从孔探仪入口插入环形管路;使孔探仪沿环形管路移动,在每一个出口管路处,使探头插入出口管路,进入探测孔,对静子机匣内侧的多个叶片进行检查后,使探头退出探测孔和出口管路并继续沿环形管路移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损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孔探辅助装置、静子机匣和孔探方法。
背景技术
航空发动机的压气机风扇增压级的叶片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载荷及离心力,转子叶片运转时在高温热膨胀作用及离心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变形,刮蹭到附近的机匣或是静子叶片上,造成损伤。通过在压气机机匣上设置连通机匣内腔的探测孔,并定期用孔探仪插入探测孔中监视轮盘及转子叶片的工作情况,可以及时发现转子叶片的损伤,避免发生较大的故障。当不使用孔探仪时,需将探测孔用堵头封堵,以避免漏气。
现有的孔探方法适用于对于转子叶片的孔探,可以仅在机匣上设置一个探测孔,并通过旋转转子,完成对整圈转子叶片的孔探检测。但静子叶片也很容易受到转子的刮蹭而产生损伤,对于静子叶片,由于其无法旋转,采用现有的孔探方法则需在机匣的整周上的多个不同位置设置探测孔,才能完成对整圈静子叶片的孔探检查,但在机匣上设置多个探测孔并采用多个可拆卸的堵头封堵,会增加机匣内的气体泄漏的风险;此外,由于压气机机匣的高度较大,通常超过2米,从机匣整周上的多个位置分别进行孔探,检测人员需要频繁变换工位,尤其对于一些不易到达的位置,例如较高处或较低处,检测人员需攀爬脚手架或俯身将孔探仪插入探测孔,会极大地增加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检测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孔探辅助装置,用于引导和支撑孔探仪对静子机匣内侧的静子叶片及转子叶片进行检查。
为实现所述目的的孔探辅助装置,用于引导和支撑孔探仪,包括多个探测孔、环形管路、孔探仪入口和多个出口管路。所述多个探测孔在静子机匣的周向上间隔设置,并贯穿所述静子机匣;所述环形管路位于所述静子机匣的径向外侧并环绕所述静子机匣;所述孔探仪入口设置于所述环形管路,包括可拆卸的堵头;所述多个出口管路与所述多个探测孔一一对应,所述出口管路的第一端插入到所述探测孔并固定和密封,所述出口管路的第二端连接到所述环形管路并固定和密封;其中,所述探测孔的直径、所述出口管路的内径和所述孔探仪入口的直径不小于所述孔探仪的外径。
在所述的孔探辅助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孔探仪入口的数量不超过两个。
在所述的孔探辅助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孔探仪入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孔探仪入口对称设置在所述环形管路上。
在所述的孔探辅助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环形管路由多段管路组成。
在所述的孔探辅助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其中两段所述管路之间通过三通管接头连接,所述三通管接头的形状为T形,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和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同轴,所述第三接口垂直于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分别连接所述两段管路,所述第三接口提供所述孔探仪入口。
在所述的孔探辅助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出口管路沿所述静子机匣的径向延伸。
在所述的孔探辅助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探测孔为阶梯孔,包括直径不同的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之间通过台阶面过渡,所述台阶面用于止挡所述出口管路的所述第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中国航发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524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