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恶臭测定仪用快速测定方法及智能恶臭测定仪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86120.3 | 申请日: | 2021-08-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84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28 |
发明(设计)人: | 宁晓宇;王铁铮;王浩;王金良;刘咏;王亘;张志扬;黄丽丽;曹阳;耿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新天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2104 | 代理人: | 尹小莲 |
地址: | 300191***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恶臭 测定 快速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智能恶臭测定仪用快速测定方法及智能恶臭测定仪,方法具体步骤如下:正向测试,设置起始稀释倍数后,开始测试并单独判断每一个嗅辨员结果的正误,若答案正确,则递增稀释倍数,继续嗅辨直到出现错误,之后计算出该嗅辨员个人阈值;负向测试,若答案错误,则递减稀释倍数,直到该嗅辨员得出正确答案,之后计算出该嗅辨员的个人阈值;浓度计算,当所有嗅辨员都嗅辨结束后计算平均阈值和臭气浓度。本发明方法中各嗅辨员在初始稀释倍数下的初始浓度测试结果无需全部正确,而是根据其结果的不同分别进行正向和负向的测试,从而快速找到每个嗅辨员嗅觉的阈值,减少了初始稀释倍数的调整和测试次数,提高了气体浓度测定效率和精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恶臭气体浓度测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恶臭测定仪用快速测定方法及智能恶臭测定仪。
背景技术
恶臭测定是评价、控制恶臭污染和环境执法的重要基础。近些年,智能恶臭测定仪得出现有效减少对嗅辨结果的统计、运算工作,大大提高了测定效率。目前,我国普遍采用国标方法《空气质量恶臭的测定三点比较式臭袋法GB/T14675-93》中介绍的三点比较式臭袋法,该方法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为六人测定法,同样,现有的智能恶臭测定仪的系统中一般也仅集成了该方法及运算方式,该方法中,在选择起始稀释倍数后,嗅辨小组的成员开始进行嗅辨,如果第一次嗅辨全部正确,那么继续增加稀释倍数,进行下一轮嗅辨;如果第一次嗅辨有错,那么将后退两个稀释倍数进行嗅辨,直到全部嗅辨小组成员都能正确选出答案,那么再增加稀释倍数,该测定方法过程较为复杂,正式测定前需要反复寻找合适的稀释倍数,智能恶臭测定仪的测定效率较低。另外,现有技术中构成气道的结构或多或少的采用了铝合金材质,输出的恶臭气体易残留在其表面,降低了后续测定结果的精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智能恶臭测定仪用快速测定方法及智能恶臭测定仪。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恶臭测定仪用快速测定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正向测试,设置起始稀释倍数后,开始测试并单独判断每一个嗅辨员结果的正误,若答案正确,则递增稀释倍数,继续嗅辨直到出现错误,之后计算出该嗅辨员个人阈值;
负向测试,若答案错误,则递减稀释倍数,直到该嗅辨员得出正确答案,之后计算出该嗅辨员的个人阈值;
浓度计算,当所有嗅辨员都嗅辨结束后计算平均阈值和臭气浓度。
进一步的,正向测试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选择初始稀释倍数A并对样本进行稀释,进行初始浓度测试,获取结果正确的嗅辨员名单并判断其数量是否大于1,若否,则删除结果正确嗅辨员的信息,获取结果错误的嗅辨员信息并进行负向测试;若是,则进入步骤二;
步骤二,获取当前稀释倍数并判断其是否小于10万,若否,则进行预稀释,选择预稀释倍数B并对样本进行预稀释,预稀释完成后重置结果并将预稀释后的气体作为样本进行步骤一;若是,则在上一次测试稀释倍数的基础上增加一级,进行正二次浓度测试;
步骤三,获取当前测试结果并判断其数量是否大于1,若否,则在结果为1的情况下删除该嗅辨员的信息,之后进行负向测试,在结果为0的情况下获取结果错误的嗅辨员名单,计算其阈值并删除其中最大的一个,之后进行负向测试;若是,则进入步骤四;
步骤四,判断当前测试结果中是否存在错误的结果,若是,则获取结果错误的嗅辨员名单,计算其阈值并删除对应嗅辨员信息,之后刷新测试结果并进入步骤五;若否,则直接进入步骤五;
步骤五,判断当前测试结果数量是否为0,若是,则返回步骤三,若否,则返回步骤二。
进一步的,负向测试的具体步骤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未经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天津市环境规划院、天津市低碳发展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8612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