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淋洗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0994074.1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77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陈超;朱君;邓安嫦;石云峰;刘团团;李婷;谢添;刘瑞妮;张艾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9C1/02 | 分类号: | B09C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11 | 代理人: | 田明;任晓航 |
地址: | 030006 山***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放射性 污染 场地 土壤 淋洗 修复 方法 | ||
1.一种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淋洗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确定污染场地核素源项及土壤质地类型:采集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分析污染场地土壤核素背景活度,同时确定土壤质地类型;
(2)测定土壤的水力学特征参数:主要包括土柱体饱和渗透系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并采用表征水土特征曲线的数学模型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中不同含水率对应的土壤吸力值进行拟合,得到相关模型参数;
(3)选择淋洗液:根据土壤质地类型、污染物核素以及要求达到的污染物去除效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淋洗液;
(4)污染场地动态土柱体淋洗过程:采用所选择的淋洗液对动态淋洗土柱体装置内所述污染场地土壤的样品堆叠而成的土柱体进行淋洗,并测量所述动态淋洗土柱体装置底部流出淋洗废液的体积流量及淋洗废液中的核素浓度;
(5)建立动态淋洗土柱模型:根据所述饱和渗透系数、相关模型参数,以及步骤(4)中的淋洗参数,建立动态淋洗土柱模型,并反馈关键迁移参数;
(6)根据所述关键迁移参数调整所述淋洗参数,重复步骤(4)~(5),校正动态淋洗土柱模型,并调整所述淋洗参数,以达到最佳淋洗去污效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淋洗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采集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的操作之前,对污染整治目标场地进行深入资料整合、调研及分析,枚举预处理代表性放射性核素,判断污染场地土壤污染状况。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淋洗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在所述分析污染场地土壤核素背景活度的操作之前,对所采集的污染场地土壤进行粗筛操作,所述粗筛操作包括将污染场地土壤去除树叶、草茎,装入铁筒中,干燥保存;然后取经过粗筛后的原样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采用放射性探测器进行能谱分析,得到污染场地土壤核素背景活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淋洗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饱和渗透系数反映了淋洗液在污染场地土壤中的流动速度,采用定水头法或者变水头法,在所述污染场地土壤的样品搭建而成的土柱体中进行平行对照试验测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淋洗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用于表征土壤的含水率对土壤持水能力的影响,使用环刀取得污染场地土壤样品,再采用离心机法或压力膜仪法进行测定得到;所述表征水土特征曲线的数学模型采用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得到的所述相关模型参数包括:饱和含水率θs、残余含水率θr、n、α。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淋洗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污染场地土壤处理能力需要,设定所述动态淋洗土柱体装置中的土柱体长度、内径;并根据所述污染场地土壤核素背景活度确定动态淋洗土柱体装置的材质。
7.根据权利要求4-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淋洗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淋洗土柱体装置的底部设有孔径为0.2μm的筛板,污染场地土壤样品放置于所述筛板上形成土柱体,所述土柱体上方铺设聚乙烯颗粒;所述淋洗液由控制淋洗液进料流量的蠕动泵供给,淋洗液从所述动态淋洗土柱体装置的顶部进料,通过聚乙烯颗粒均匀下渗进入所述土柱体,然后再经过所述筛板流出所述动态淋洗土柱体装置底部,进入与动态淋洗土柱体装置底部连接的负压装置;所述负压装置由真空箱、真空泵、压力表、集液装置构成;所述集液装置收集的淋洗废液经分离处理后,适于进行再生循环利用的部分经过原地淋洗废液处理系统处理后输送至淋洗液贮槽,不适于再生循环利用的部分输送至异地淋洗废液处理系统处理。
8.根据权利要求7中所述的一种放射性污染场地土壤淋洗修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淋洗液在土柱体中流动时,通过改变土壤与污染物之间的吸附-脱附特性、氧化还原电位、界面张力、酸碱度及分配、溶解、沉淀状态中的一种或几种特性,促使土柱体中污染物逐渐迁移入淋洗液中,淋洗液中污染物核素浓度逐渐增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未经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4074.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