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制动大蠕滑粘着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95238.2 | 申请日: | 2021-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69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周军;蔡田;齐政亮;张波;曹宏发;杨伟君;樊贵新;李邦国;孔斌;谷友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1C15/08 | 分类号: | B61C15/08;B60T8/17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周永君;叶明川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制动 大蠕滑 粘着 控制 方法 装置 | ||
1.一种高速制动大蠕滑粘着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含:
获取目标动车组的制动缸压力,根据所述制动缸压力识别动车组在轮对滑行过程中轮轨之间的实际粘着系数;
根据所述实际粘着系数调用预存的基于粘着系数与蠕滑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的防滑速度判据表;
根据所述防滑速度判据表、目标动车组当前车辆的参考速度、轮对和参考速度之差和所述实际粘着系数,通过防滑速度判据表获得对应的控制参数;
根据所述控制参数,利用控制滑差将轮轨的实际粘着系数动态调整为目标粘着系数;
根据所述制动缸压力识别动车组在轮对滑行过程中轮轨之间的实际粘着系数包含:
根据滑行时轮对的动态平衡方程和所述制动缸压力确定实际粘着力;
根据所述实际粘着力确定实际粘着系数,通过所述实际粘着系数分析获得粘着系数变化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制动大蠕滑粘着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获取目标动车组的制动缸压力包含:
通过带有压力传感器的防滑阀获取目标动车组的制动缸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制动大蠕滑粘着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滑行时轮对的动态平衡方程和所述制动缸压力确定实际粘着力包含: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获得实际粘着力:
在上式中,J轮对转动惯量,FBe为闸片摩擦力,rb为制动半径,Fa为粘着力,rw为轮对半径,为轮对角加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制动大蠕滑粘着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实际粘着力确定实际粘着系数包含:
通过以下公式计算获得实际粘着系数:
在上式中,τ为实际粘着系数,Fa为粘着力,Mg为轮对轴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制动大蠕滑粘着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速度判据表包含根据车辆的参考速度与第一预设值之间的比较结果分别构建的第一速度判据表和第二速度判据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高速制动大蠕滑粘着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实际粘着系数调用预存的基于粘着系数与蠕滑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的防滑速度判据表包含:
当所述车辆的参数速度低于第一预设值时,采用第一速度判据表;
当所述车辆的参考速度高于第一预设值,轮对速度与车辆的参考速度之差超过第二预设值,且所述粘着系数变化率大于零时,采用第二速度判据表。
7.一种高速制动大蠕滑粘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含:采集模块、判别模块、分析模块和控制模块;
所述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目标动车组的制动缸压力,根据所述制动缸压力识别动车组在轮对滑行过程中轮轨之间的实际粘着系数;根据所述制动缸压力识别动车组在轮对滑行过程中轮轨之间的实际粘着系数包含:根据滑行时轮对的动态平衡方程和所述制动缸压力确定实际粘着力;根据所述实际粘着力确定实际粘着系数,通过所述实际粘着系数分析获得粘着系数变化率;
所述判别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实际粘着系数调用预存的基于粘着系数与蠕滑之间的关联关系构建的防滑速度判据表;
所述分析模块用于根据所述防滑速度判据表、目标动车组当前车辆的参考速度、轮对和参考速度之差和所述实际粘着系数,通过防滑速度判据表获得对应的控制参数;
所述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控制参数,利用控制滑差将轮轨的实际粘着系数动态调整为目标粘着系数。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速制动大蠕滑粘着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采集模块包含:配置有压力传感器的防滑阀,通过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获取目标动车组的制动缸压力。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由计算机执行权利要求1至6任一所述方法的计算机程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北京纵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机车车辆研究所;铁科纵横(天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523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