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兼具强度和柔性触感的无纺布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0999344.8 | 申请日: | 2021-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47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6 |
发明(设计)人: | 徐悦;郑海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潍坊驼王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H1/544 | 分类号: | D04H1/544;D04H1/56;D04H1/559;C08F110/06;C08F4/54;C08F4/02;D01F6/46;D01F1/10 |
代理公司: | 潍坊德旭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366 | 代理人: | 田颖 |
地址: | 261000 山东省潍坊市寿光***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兼具 强度 柔性 触感 无纺布 制备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兼具强度和柔性触感的无纺布的制备方法。通过预先使用特制的N,N‑二(2‑乙基‑7‑苯基‑1H‑茚基)对甲苯磺酰胺一氯化镧、N,N‑二(2‑乙基‑7‑苯基‑1H‑茚基)对甲苯磺酰胺一氯化钕、N,N‑二(2‑乙基‑7‑苯基‑1H‑茚基)对甲苯磺酰胺一氯化钐或N,N‑二(2‑乙基‑7‑苯基‑1H‑茚基)对甲苯磺酰胺一氯化钇来催化制备均聚丙烯树脂,确保均聚丙烯树脂的分子量介于180000‑200000之间;分子量分布为1.3‑1.5之间;熔体指数介于18‑22g/10min;残余应力比不高于0.03%。进一步采用熔喷方法制备熔喷无纺布,可以得到一种兼具强度和柔性触感的无纺布。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无纺布制造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兼具强度和柔性触感的无纺布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无纺布是由定向或随机的纤维不经过纺织而是通过机械和化学处理得到的一种外观与传统纺织布料相似的布。用于制备无纺布的纤维通常是高分子材料合成纤维,如聚丙烯、壳聚糖、纤维素等。
聚烯烃树脂类合成纤维是最常用的无纺布纤维,具有良好的柔韧性、透气性,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服装、汽车、建筑等领域。其中,聚烯烃树脂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所得到的聚烯烃类无纺布的性能。
通过使用常规齐格勒-纳塔催化剂来合成均聚烯烃类树脂,特别是通过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催化聚丙烯和聚乙烯双组分共聚,可以获得改善的柔软性。但是,由于强度的劣化,是的这种方法得到的树脂纤维不适于制备高强度的无纺布。
通过使用茂金属催化剂来制备均聚丙烯树脂,可以获得具有窄的分子量分布的丙烯酸树脂,进而能够生产细且均匀的纤维,并用于制备高强度的无纺布。但是,这种高强度的无纺布的柔性触感较差,不适于在服装、卫生用品等领域的应用。
为此,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特别适于服装、卫生用品等领域应用,兼具强度和柔性触感的无纺布的制备方法。
发明内容
针对相关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申请提出了一种兼具强度和柔性触感的无纺布的制备方法。
为了实现本申请,作为本申请的一个方面,首先提供了一种由稀土有机催化剂催化制备得到的均聚丙烯树脂,其中,所述稀土有机催化剂为式(I)所示的稀土有机化合物;
(I)
其中,M选自La、Nd、Sm、Y中的一种;
所得到的均聚丙烯树脂的分子量介于180000-200000之间;分子量分布为1.3-1.5之间;熔体指数介于18-22g/10min;残余应力比不高于0.03%。
为了实现本申请,作为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式(I)所示的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在该制备方法中,所使用的原料包括:N,N-二氯对甲苯磺酰胺,2-乙基-7-苯基-1H-茚,苯,甲苯,环己烷,四氢呋喃,正丁基锂,三氯化镧,三氯化钕,三氯化钐,三氯化钇。其中,N,N-二氯对甲苯磺酰胺、2-乙基-7-苯基-1H-茚的结构式分别如下式(II)、式(III)所示。
(II); (III)。
所述式(I)所示的稀土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体积比7:3配制甲苯/四氢呋喃混合溶剂,并将11克2-乙基-7-苯基-1H-茚溶于100毫升所述甲苯/四氢呋喃混合溶剂,得到溶液A,
(2)将10毫升2mol/L的正丁基锂的环己烷溶液滴加至所述溶液A中,搅拌3-12小时;
(3)在-20℃以下的环境下,将100毫升浓度为60g/L的N,N-二氯对甲苯磺酰胺的苯溶液缓慢滴加至步骤(2)得到的溶液中,搅拌5分钟后,在室温下持续搅拌12-24小时,待反应完成后,得到中间产物N,N-二(2-乙基-7-苯基-1H-茚基)苯磺酰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潍坊驼王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潍坊驼王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09993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