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一体式换热器的小型氟盐堆非能动余排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05742.X | 申请日: | 2021-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385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发明(设计)人: | 张大林;闵鑫;李新宇;姜殿强;王成龙;田文喜;秋穗正;苏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G21C15/18 | 分类号: | G21C15/18;G21C15/247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710049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体式 换热器 小型 氟盐堆非 能动 系统 | ||
1.基于一体式换热器的小型氟盐堆非能动余排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反应堆容器(8)内的堆芯(1)、热池(2)、热池(2)下方的冷池(3)、热池(2)和冷池(3)之间的冷热池隔板(4)、贯穿热池(2)和冷池(3)的主热-余热一体式换热器(5),位于反应堆容器(8)外的空冷器(6)以及连接主热-余热一体式换热器(5)与空冷器(6)的余排回路管道(7);堆芯(1)贯穿冷热池隔板(4),堆芯(1)下部入口位于冷池(3),上部出口位于热池(2);
所述主热-余热一体式换热器(5)包括换热器外壳(5-16),固定连接在换热器外壳(5-16)底部和顶部的下封头(5-12)和上封头(5-11),位于换热器外壳(5-16)内底部中心和下封头(5-12)中心处的余排回路入口套筒(5-13),位于上封头(5-11)中心的余排回路出口套筒(5-14),位于换热器中心的余排管束(5-7),位于余排管束(5-7)外围的二回路管束(5-8),余排管束(5-7)由上管板(5-9)和余排回路入口套筒(5-13)固定,二回路管束(5-8)由上管板(5-9)和下管板(5-10)固定;
主热-余热一体式换热器(5)内有三个流体区:壳侧一回路冷却剂区(A)、管侧主热传输二回路冷却剂区(B)和管侧余排回路冷却剂区(C);壳侧一回路冷却剂区(A)是由换热器外壳(5-16)内侧、余排回路入口套筒(5-13)外侧以及余排管束(5-7)和二回路管束(5-8)的外侧构成的一回路冷却剂流动空间;管侧主热传输二回路冷却剂区(B)是由换热器外壳(5-16)与余排回路入口套筒(5-13)之间的二回路管束(5-8)内侧、余排回路入口套筒(5-13)外侧和下封头(5-12)内侧组成区域以及余排回路出口套筒(5-14)外侧和上封头(5-11)内侧组成区域共同构成的二回路冷却剂流动空间;管侧余排回路冷却剂区(C)是由余排回路入口套筒(5-13)内侧、余排回路出口套筒(5-14)内侧以及与其连接的余排管束(5-7)内侧构成的余排回路冷却剂流动空间;
壳侧一回路冷却剂区(A)位于余排管束(5-7)和二回路管束(5-8)所在区域上部和下部的换热器外壳(5-16)同一侧分别开设有一回路冷却剂入口(5-1)和一回路冷却剂出口(5-2),壳侧一回路冷却剂区(A)位于壳侧一回路冷却剂入口(5-1)下部横向设置有壳侧一回路冷却剂流量分配孔板(5-15);管侧主热传输二回路冷却剂区(B)位于下封头(5-12)和上封头(5-11)的同一侧分别开设有二回路冷却剂入口(5-5)和二回路冷却剂出口(5-6);余排回路入口套筒(5-13)的底部和余排回路出口套筒(5-14)的顶部分别设置余排回路冷却剂入口(5-3)和余排回路冷却剂出口(5-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一体式换热器的小型氟盐堆非能动余排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堆容器(8)内部的冷却剂被冷热池隔板(4)分割为热池(2)和冷池(3)两部分;堆芯(1)下部入口连通一回路冷却剂出口(5-2),堆芯(1)上部出口连通一回路冷却剂入口(5-1);一回路冷却剂进入堆芯(1)后吸收反应热,在堆芯(1)出口热池(2)汇集后进入主热-余热一体化换热器(5)的一回路冷却剂入口(5-1)后,经过一回路冷却剂流量分配孔板(5-15)后自上而下流动在换热器壳程热侧放热,最后由一回路冷却剂出口(5-2)流出并在冷池(3)汇集,流回堆芯(1)完成一回路循环;二回路冷却剂由二回路冷却剂入口(5-5)流入,经过下管板(5-10)分配流量,在二回路管束(5-8)管侧自下而上流动吸热后,最后在二回路冷却剂出口(5-6)汇集并流出,完成二回路热量输运;主热-余热一体化换热器(5)的余排回路冷却剂入口(5-3)与空冷器(6)的出口通过余排回路管道(7)连接,余排回路冷却剂出口(5-4)与空冷器(6)的入口通过余排回路管道(7)连接;余排回路工作时,余排回路冷却剂进入余排回路冷却剂入口(5-3),经过余排回路入口套筒(5-13)进入余排管束(5-7)自下而上流动并吸热后,在余排回路出口套筒(5-14)汇集并由余排回路冷却剂出口(5-4)流出,在自然循环驱动压头作用下经余排回路管道(7)流入空冷器(6)冷却,随后离开空冷器(6)经余排回路管道(7)流回余排回路冷却剂入口(5-3)完成余排回路自然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574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