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生物炭激活过氧碳酸氢盐降解磺胺甲恶唑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08075.0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726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0 |
发明(设计)人: | 孙佩哲;马原;白银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05 | 分类号: | C01B32/05;B01J21/18;C02F1/72;C02F101/3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生物 激活 过氧 碳酸 降解 磺胺 甲恶唑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生物炭激活过氧碳酸氢盐降解磺胺甲恶唑的方法,该方法采用四种类型的生物炭对水体中的磺胺甲恶唑进行降解,其中生物炭是以木屑、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竹子为原料在500℃下热解制备的。本发明方法采用生物炭激活过氧碳酸氢盐对磺胺甲恶唑进行处理,能够有效处理磺胺甲恶唑,具有制备简单、成本低、催化性能强、抗干扰能力强、分散性好、稳定性强、易于回收重复利用的优点,在被磺胺甲恶唑污染的水体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磺胺类污染物高级氧化处理领域,涉及一种利用生物质材料激活过氧碳酸氢盐降解有机物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利用生物炭激活过氧碳酸氢盐降解磺胺甲恶唑的方法。
背景技术
磺胺甲恶唑是一种常见的磺酰胺类抗生素,通常在临床上被当作广谱抗菌剂广泛使用。滥用抗生素会导致水体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不良影响,导致抗生素抗性病原微生物出现。迄今为止,已在各种市政污水处理厂,医院污水,地表水甚至饮用水系统中检测到磺胺甲恶唑。磺胺甲恶唑应用广泛,在天然水体中难以降解,常规水处理方法难以有效去除。利用先进的氧化工艺降解水体中的磺胺甲恶唑是目前的潜在策略。
基于过碳酸氢盐的高级氧化方法是一种处理效率高、去除彻底、成本低、操作便捷、pH耐受性高的水处理方法。在此体系中,过碳酸氢盐作为氧化剂,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被激活生成高活性的氧化自由基或中间活性物质,从而进一步攻击并降解目标污染物。现今,由于其高效的催化活性,金属基催化剂被广泛用于过碳酸盐的激活,但其应用受限于存在的重金属溶出导致的二次污染等问题。生物炭是正在发展中的另一类具有应用潜力的绿色催化剂材料。生物炭是一种经济效益高并且可持续的富含碳的固体材料,是通过在高温下无氧或在低氧条件下对生物质(农业废物,木材废物和市政废物)进行热解而产生的。生物炭具有来源广泛、制备简单、高比表面积,发达的多孔结构以及丰富的表面官能团等优点,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因此,开发一种具有高效催化能力的、抗干扰能力强的、绿色的新型生物炭材料对于提高过碳酸氢盐高级氧化体系处理有机污染物特别是磺胺甲恶唑的处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周期短、易回收重复利用、降解效率高、去除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的生物炭激活过碳酸氢盐降解磺胺甲恶唑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是:
第一步,生物炭材料的制备;
第二步,利用生物炭激活过氧碳酸氢盐;
第三步,利用生物炭激活过氧碳酸氢盐的体系去除磺胺甲恶唑。
其中,所述第一步中,生物炭材料选用木屑、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和竹子等生物质制备。
其中,所述第一步中,生物质材料研磨通过40目筛后,在马弗炉中热解。热解温度为500℃,升温速率为10℃/min。热解得到的生物炭利用超纯水清洗,烘干备用。
其中,所述第二步需要生物炭1g/L,过氧化氢10mM,碳酸氢钠溶液为250mM,磷酸氢二钠为10mM。
其中,所述第二步生物炭激活过氧碳酸氢盐过程中保持体系转速为200r,温度为25℃。
其中,所述第二步对于过氧碳酸氢盐激活率的检测时取1mL样品快速推过装有0.45μm膜的膜滤器支架过滤,加入1mL 0.5M硫酸,0.1M硫酸氧钛,7.9mL超纯水摇匀后立即使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在410nm处的吸光度,得到过氧化氢的吸光度,由于过氧化氢与过氧碳酸氢盐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关系,由此推算出过氧碳酸氢盐的激活率,激活率表示为:
激活率(%)=(1-A6/A0)×100
A0表示在反应还未开始时过氧化氢的吸光值,A6表示在反应进行6小时后过氧化氢的吸光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080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