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向助力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10689.2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622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6 |
发明(设计)人: | 李丰军;周剑光;高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向 助力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转向助力系统,本申请通过在转向助力系统中增加第一目标电路,当闭合第二开关时,第一目标电路转变为通路状态,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的使能端进行使能,第一电源转换芯片对接收的外部电源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第一微控制单元和第一功能电路输出对应的工作电压,第一微控制单元通过第一二极管和第一目标电路,控制第一开关闭合,第一驱动电路驱动转向助力电机工作;当断开第二开关时,第一目标电路基于第一目标电压延时断路,使得第一电源转换芯片进行软关断,从而使第一微控制单元下电,在实现转向助力系统功能转向助力功能的同时,可以大大降低电路中的漏电流,延长待机时间,减少用户不能正常出行的几率,提升用户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向助力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车辆所需要自动控制的功能越来越多。在车辆受控关闭后,汽车电池依旧会产生一些电流,这种电流被称为漏电流,也可以叫作静态电流或暗电流。整个车辆中的漏电流参数,关系到一套满电的车辆,在静置一段时间后,是否仍然有足够的电量确保整车的启动。控制车辆中功能实现的功能系统,基本都会存在漏电流。因此随着车辆电气化比例越来越高,由于电子零部件的增多,电子零部件功能更加复杂化,功能系统数量增多,总的漏电流就会变大。这将导致待机时间的缩短,增大用户不能正常出行的几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助力系统,可以大大降低电路中的漏电流,延长待机时间,减少用户不能正常出行的几率,提升用户体验。
为了达到上述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转向助力系统,该系统包括:
第一接入端、第二接入端、第一目标电路、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一电阻、第二电阻、第一功能电路、第一驱动电路、转向助力电机、第一微控制单元和第一二极管;
所述第一接入端和所述第二接入端均与外部电源连接,当闭合第二开关时,所述第一目标电路转变为通路状态,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的使能端进行使能,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被唤醒,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对接收的所述外部电源的电压进行转换,并向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一功能电路输出对应的工作电压,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通过所述第一二极管和所述第一目标电路,控制第一开关闭合,所述第一驱动电路与所述外部电源接通后,驱动所述转向助力电机工作;
当断开第二开关时,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开关断开,所述第二电容的存储电经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分压,向所述第一目标电路提供第一目标电压,所述第一目标电路基于所述第一目标电压延时断路,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经所述第一电容的存储电进行软关断,所述第一微控制单元下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目标电路可以包括:
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第一稳压二极管、第三电阻和第四电阻;
所述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一接入端连接,漏极与所述第一电源转换芯片连接;
所述第一稳压二极管和所述第三电阻并联后与所述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接着与所述第四电阻串联;
所述第四电阻与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漏极相连,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源极接地,所述第一N沟道场效应管的栅极与所述第一电阻连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向助力电机可以为三项转向助力电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转向助力电机可以为六项转向助力电机,当转向助力电机为六项转向助力电机时,所述系统还包括:第二目标电路、第二电源转换芯片、第三开关、第三电容、第四电容、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二功能电路、第二驱动电路、第二微控制单元和第二二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汽创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06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被覆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和被覆活性物质
- 下一篇:多环化合物及其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