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食品接触用再生PET材料中污染物的高通量非靶向筛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13880.2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9983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7 |
发明(设计)人: | 董犇;钟怀宁;李丹;陈胜;吴学峰;寇筱雪;吴思亮;李函珂;黎梓城;郑建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海关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0/06 | 分类号: | G01N30/06;G01N30/88 |
代理公司: | 广州科粤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001 | 代理人: | 蒋欢妹;刘明星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食品 接触 再生 pet 材料 污染物 通量 靶向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食品接触用再生PET材料中污染物的高通量非靶向筛查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QTOF‑MS)、SPME‑GC×GC‑QTOF‑MS、GC×GC‑QTOF‑MS法对食品接触用回收PET瓶片中污染物,包括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行非靶向筛查高通量筛查,具有高通量、准确度高、快速灵敏和选择性好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食品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食品接触用再生PET材料中污染物的高通量非靶向筛查方法。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光泽度、稳定性和成型性等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包装。目前,PET瓶已居塑料食品包装领域之首。但是,PET是一种生物不可降解的材料,容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因此,对PET食品包装的回收利用成为当今国内外解决塑料垃圾,保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发展前景巨大。
但食品包装用回收PET材料的化学物质和污染物比原生PET材料更加复杂。一方面由于有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用于食品包装用回收PET材料的生产和处理,如生产环节使用的单体、树脂、添加剂、聚合反应助剂等,在生产过程中,受工艺、温度、时间、辐照等因素的影响,材料和制品中有可能迁移出很多化学物进入食品;另一方面,在PET产品的消费和机械回收再生处理中,可能会引入一些外来污染物,如食物油脂、饮料残留、家庭清洁剂和农药等,这些物质可能残留在再生PET中,并最终迁移到食品中;上述这些物质包括杂质、副反应、分解和降解产物以及环境污染物等,国际统称为非有意添加物(Non-IntentionallyAdded Substances,NIAS),而在非有意添加物中,有不少物质已被确认为毒性较大或风险较高的有害污染物,如芳香族伯胺、全氟化合物、环内酯、矿物油等;当含有上述物质的回收PET用于食品接触材料时,可能会迁移到食品中,从而威胁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欧洲ECNO282/2008和美国FDA21CFR174.5都规定了从源头开始,再生PET必须满足一系列安全指标要求才可用于制造食品包装。但国内对食品接触用回收PET材料的研究才刚刚起步,CN113030299A公开了食品接触用再生PET制品中非有意或有意添加物迁移量的筛查及安全评估方法,通过非靶向筛查的方法对食品接触用再生PET制品在不同迁移条件下的食品模拟物进行检测,对检出的物质通过半定量的方法进行定量,并依据GB9685-2016等相关法规以及基于毒理学关注阈值法进行安全评估。由于担心再生PET的污染物来源不明而可能导致食品安全风险,到目前为止尚未允许再生PET用于食品接触材料;也无关于再生PET中NIAS/IAS测定的规范标准或方法。方法的缺失导致难于开展食品接触用PET的系统性风险监测和评估工作,对再生PET中检测到的NIAS进行识别是非常困难的,许多NIAS物质,特别是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都没有标准物质或未包含在任何可用的数据库中。因此,亟需开展针对中国再生PET材料中污染物的高通量检测方法的相关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食品接触用再生PET材料中污染物的高通量非靶向筛查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四级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QTOF-MS)、SPME-GC×GC-QTOF-MS、GC×GC-QTOF-MS法对食品接触用回收PET瓶片中污染物,包括非挥发性有机污染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半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进行非靶向筛查高通量筛查,具有高通量、准确度高、快速灵敏和选择性好等优点。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食品接触用再生PET材料中污染物的高通量非靶向筛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海关技术中心,未经广州海关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38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