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产胞外多糖的谷氨酸棒杆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15059.4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53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17 |
发明(设计)人: | 田朝玉;杨建刚;曾艳;门燕;孙媛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19/04;A61K31/7088;A61P35/00;A61P31/12;A61P31/00;A61P3/06;A61P3/10;C12R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知元同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35 | 代理人: | 刘元霞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株产胞外 多糖 谷氨酸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株产胞外多糖的谷氨酸棒杆菌菌株及其生产胞外多糖的方法,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该菌株的名称为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gl‑P30,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保藏编号为CGMCC No.22680。本发明还公开了利用上述产胞外多糖的谷氨酸棒杆菌菌株生产胞外多糖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多糖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产胞外多糖的谷氨酸棒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微生物胞外多糖指的是由细菌、真菌、放线菌、酵母等微生物细胞产生、分泌到胞外的一类多糖,其通常由分枝的或重复的糖和糖类衍生物单元组成,常见的成分有d-甘露糖、d-葡萄糖、l-岩藻糖以及l-鼠李糖等。研究结果表明,胞外多糖具有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降血糖、降血脂等生理活性,在医药领域有很强的应用前景;同时,微生物胞外多糖由于对人体无毒无害、安全系数高,也被作为增稠剂、保水剂、赋形剂、稳定剂、乳化剂等食品添加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目前已有多种微生物胞外多糖已经发展成为一类新型的发酵产品,与植物多糖相比较具有以下优势:生产周期短,不受季节、地域、病虫害等条件的限制;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此外,微生物胞外多糖因具有较好的增稠性、稳定性、乳化性而作为悬浮助剂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产多糖新菌种的进一步探索成为新型胞外多糖的一个重要来源,虽然在自然界中多种微生物均能够产生胞外多糖,但这些产糖的微生物依然面临菌株不安全(如克雷伯氏菌为致病菌)、培养成本高(乳酸菌需厌氧培养)、多糖产量低等问题。因此,筛选快速生长、产糖量高的胞外多糖产生菌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发明人称取天津汉沽土壤样品加入到含有甘露糖的富集培养基中,培养、富集培养后,分别对各个菌落进行培养鉴定,对其进行16S rDNA测序,依据基因序列分析,然后采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法和HPLC测定,最终筛选出一株产胞外多糖的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Cgl-P30。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株产胞外多糖的谷氨酸棒杆菌菌株。本发明的谷氨酸棒杆菌菌株能生产胞外多糖,该胞外多糖主要包含l-鼠李糖、d-半乳糖、 d-葡萄糖和d-甘露糖,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菌株。
本发明提供一株谷氨酸棒杆菌菌株,该菌株的名称为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gl-P30,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简称CGMCC)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保藏编号为CGMCCNo.22680,保藏日期为2021年6月9日。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是提供上述谷氨酸棒杆菌菌株在生产胞外多糖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谷氨酸棒杆菌菌株可以生产胞外多糖,且该胞外多糖主要包含l- 鼠李糖、d-半乳糖、d-葡萄糖和d-甘露糖。因此,该多糖是一种有潜力的用于抗肿瘤、抗病毒、抗感染、降血糖、降血脂等的活性成分。
本发明的目的之三,是提供利用上述谷氨酸棒杆菌菌株生产胞外多糖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上述谷氨酸棒杆菌菌株生产胞外多糖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采用上述产胞外多糖的谷氨酸棒杆菌菌株为出发菌株,通过菌株活化、种子培养、摇床发酵和分离纯化生产胞外多糖。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菌株活化步骤为:将本发明所述的产胞外多糖的谷氨酸棒杆菌菌株划线接种于培养基上,培养12-72h,得到活化的斜面菌种。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种子培养和摇床发酵的步骤为将得到的活化的菌种,摇床培养12-24h,得种子液;然后摇床培养24-48h,得到发酵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505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