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燃烧室出口总温探针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15961.6 | 申请日: | 2021-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9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凯歌;吴超;汪雅玲;汪林全;李霞;刘翔;杨宏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K1/12 | 分类号: | G01K1/12;G01K7/02;G01M15/14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周黎亚 |
地址: | 550000 贵州***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烧室 出口 探针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烧室出口总温探针,包括探针支杆,探针支杆头部设有整流隔热罩、屏蔽罩,整流隔热罩与探针支杆之间沿周向有缝隙,屏蔽罩固定于探针支杆前端,并伸出整流隔热罩,屏蔽罩前端设有进气孔,进气孔内设有热电偶;探针支杆后部设有冷却气进口、进水口和出水口,探针支杆内设有冷却气管、进水缝隙和出水缝隙,冷却气管连通冷却气进口和整流隔热罩,探针支杆头部内的通水槽两端连通进水缝隙与出水缝隙。采用本发明,防止探针支杆头部外侧烧蚀;通过屏蔽罩、整流隔热罩,使测点的温度场不受冷却结构影响,冷却对屏蔽罩和测点的热传导误差明显得到改善,实现了高性能燃烧室出口燃气的准确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航空发动机高温气流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烧室出口总温探针。
背景技术
随着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发展,下一代高温升、高性能航空发动机主燃烧室的试验工况已达到2200K以上,远超现有高温燃气测量的能力范围。如何实现下一代燃烧室出口高温气流的可接触式测量,并可靠、准确的掌握燃烧室出口气流温度的分布情况,是目前紧迫的技术难题。
下一代燃烧室出口温度高、压力大、测试空间狭小、结构复杂、风险高。目前国内采用的水冷方式配合铂铑40-铂铑20热电偶的高温探针测温上限只有2000K左右,在局部热点区域双铂铑偶丝材料经常出现高温熔断情况,无法担负更高高温气流的测量工作,同时探针冷却结构带来的测温误差偏大,数据无法直接使用。另外,探针冷却结构带来测温误差的同时,也使探针支杆头部温度升高,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导致烧蚀损伤,造成无法长时间使用。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燃烧室出口总温探针。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本发明提供的燃烧室出口总温探针,包括探针支杆,所述探针支杆中部设有安装部;
探针支杆头部设有整流隔热罩、屏蔽罩,整流隔热罩与探针支杆之间沿周向有缝隙,屏蔽罩后端固定于探针支杆前端,屏蔽罩前端伸出整流隔热罩,屏蔽罩前端顺向设有进气孔,进气孔内设有热电偶;
探针支杆后部设有冷却气进口、进水口和出水口,探针支杆内设有冷却气管、进水缝隙和出水缝隙,冷却气管一端连通冷却气进口,另一端连通整流隔热罩内部,进水缝隙连通进水口,出水缝隙连通出水口,探针支杆头部内设有通水槽,通水槽两端分别连通进水缝隙与出水缝隙。
所述热电偶采用铱铑40-铱铑10的偶丝。
所述热电偶的裸露部分设有耐高温镀膜层。
该藕丝的直径为Φ0.5mm。
所述屏蔽罩上还沿横向设有排气孔,排气孔连通进气孔,排气孔正对热电偶中部。
所述排气孔数量为2个,位于热电偶两边。
所述进气孔与排气孔的面积比值为1.04。
该排气孔直径为1.8mm。
所述屏蔽罩的长径比≥5。
所述屏蔽罩至少有2个,分别为贵金属屏蔽罩和陶瓷屏蔽罩。
所述陶瓷屏蔽罩后部设有限位结构和固定卡环,限位结构与固定卡环之间卡接,固定卡环之间与探针支杆前端焊接。
所述整流隔热罩前端为弧形,整流隔热罩上涂有热障涂层。
所述整流隔热罩周向分布有多个卡销,整流隔热罩与探针支杆之间通过卡销卡接。
所述进水缝隙、出水缝隙内还设有导流板,导流板位于探针支杆头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159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