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安全壳内气溶胶在微通道滞留的实验研究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20107.9 | 申请日: | 2021-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84418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04 |
发明(设计)人: | 王辉;谷海峰;孙晓晖;陈巧艳;石雪垚;常愿;黄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5/06 | 分类号: | G01N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罗建民;邓伯英 |
地址: | 10084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安全 气溶胶 通道 滞留 实验 研究 系统 方法 | ||
1.一种安全壳内气溶胶在微通道滞留的实验研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溶胶配送系统、蒸汽供应系统、模拟容器(45)、微通道结构(35)和气溶胶浓度测量系统,
所述气溶胶配送系统与模拟容器(45)相连,用于向模拟容器(45)内定量输送气溶胶,
所述蒸汽供应系统与模拟容器(45)相连,用于向模拟容器(45)内定量输送蒸汽,
所述模拟容器(45)、微通道结构(35)和气溶胶浓度测量系统依次相连,
所述模拟容器(45)用于将气溶胶和蒸汽混合,并维持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以模拟严重事故下的安全壳内环境,
所述微通道结构(35)用于模拟安全壳缝隙环境,气溶胶和蒸汽混合所形成的第一混合气经微通道结构(35)滞留后泄漏至气溶胶浓度测量系统中,
所述气溶胶浓度测量系统用于检测经微通道结构(35)滞留后的第一混合气中的气溶胶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壳内气溶胶在微通道滞留的实验研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浓度测量系统包括第一测量支路和第二测量支路,第一测量支路和第二测量支路分别用于与微通道结构(35)相连,且第一测量支路与微通道结构(35)连通时,第二测量支路与微通道结构(35)断开连接,
所述第一测量支路上设有流量测量装置(43),用于检测进入其内的混合气的流量,
所述第二测量支路上设有混合结构(40)和粒径谱仪(41),所述混合结构(40)与一补气源相连,补气源用于向混合结构(40)中输入补充气体,以使补充气体和经微通道结构(35)滞留后的第一混合气混合形成的第二混合气的流量达到粒径谱仪(41)的采样流量要求,
所述混合结构(40)用于将经微通道结构(35)滞留后的第一混合气,以及补气源传输的补充气体混合,且将所形成的第二混合气输入粒径谱仪(41)中,
所述粒径谱仪(41)用于检测进入其内的第二混合气中的气溶胶浓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壳内气溶胶在微通道滞留的实验研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配送系统包括空压机(1)和气溶胶发生器(10),所述空压机(1)、气溶胶发生器(10)和模拟容器(45)依次相连,
所述空压机(1)用于产生压缩空气,所述压缩空气进入气溶胶发生器(10)中,并在气溶胶发生器(10)内产生低压,以将气溶胶发生器(10)中的介质卷入压缩空气中并将其粉碎成雾滴,雾滴分散在压缩空气中所形成的气溶胶进入模拟容器(45)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壳内气溶胶在微通道滞留的实验研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配送系统还包括空气供应支管,所述空气供应支管连接于所述空压机(1)和模拟容器(45)之间,所述空压机(1)产生的部分压缩空气通过所述空气供应支管进入模拟容器(45)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壳内气溶胶在微通道滞留的实验研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溶胶配送系统还包括空压主管和气溶胶供应支管,所述空压主管的一端与空压机(1)相连,另一端与空气供应支管和气溶胶供应支管分别相连,
所述空压主管上设有冷干机(2)和过滤器(4),分别对空压机(1)产生的压缩空气进行冷却和过滤,
所述气溶胶发生器(10)设于气溶胶供应支管上,所述气溶胶供应支管上还设有分子筛干燥器(5)、第一截止阀(6)、第一气体测量组件、第一调节阀(9)和第二截止阀(11),分子筛干燥器(5)、第一截止阀(6)、第一气体测量组件、第一调节阀(9)、气溶胶发生器(10)和第二截止阀(11)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布置,所述分子筛干燥器(5)用于干燥气溶胶供应支管中的压缩空气,第一气体测量组件用于检测气溶胶供应支管中的压缩空气的压力和流量,
所述空气供应支管上沿压缩空气流动方向依次设有第三截止阀(13)、第二气体测量组件、第二调节阀(16)和第一加热器(18),第二气体测量组件用于检测空气供应支管中的压缩空气的温度、压力和流量,第一加热器(18)用于对空气供应支管中的压缩空气进行加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2010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型真丝电力纺生产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 下一篇:高精度平整度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