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生物发酵的液体饲喂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21372.9 | 申请日: | 2021-09-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2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雷晓青;香红星;孟阳;王智敏;香德隆;陈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云力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K10/18 | 分类号: | A23K10/18;A23K20/189;A23K20/105;A23N17/00;A23K50/30;A23K50/75;A01K5/02;A01K39/012;C12N1/20;C12R1/145;C12R1/01 |
代理公司: | 天津朗熠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59 | 代理人: | 刘欢 |
地址: | 300000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海洋科技***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微生物 发酵 液体 饲喂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微生物发酵的液体饲喂方法及系统,包括以下步骤:对益生菌进行液体扩培,得到菌液;将菌液、水、菌酶复合剂、缓冲液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混合液进入液体管线,固体饲料进入固体管线,固体管线的末端与液体管线的末端在下料口处汇合,混合液与固体饲料在下料口处形成混合饲料。本发明所述的饲喂方法及系统通过发酵菌液、菌酶复合剂与固体饲料在饲喂处混合,将饲料以即冲即食“麦片粥”的方式给予动物,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饲喂方式,实现了发酵与液体饲料的结合,既解决了动物喜好稀状料的需求,又不需要改造线路,操作方便。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动物营养和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微生物发酵的液体饲喂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饲喂方式可以分为固体饲喂和液体饲喂,而液体饲喂方式主要包括液体饲喂及发酵液体饲喂,分别具有如下缺陷:
(1)传统液体饲喂:目前市场上液体饲喂方式为在养殖场将颗粒料与水以1:3进行混合制成稀粥状料,再通过液体料线输送到畜舍,被动物采食。但是现在液体饲喂有比较大的弊端,主要表现为:1、管路残留与清理,众所周知,一个粥状的液体在管路输送过程中,很容易挂壁残留,那么残留的湿料清洗不干净很容易发霉变质,引起后续饲料的变质;2、改造难度:目前采用固体饲喂的猪场基本上是通过料塔储料,然后通过固体料线输送,输送后动物采食颗粒或粉料,配合水线饮水来完成整个采食过程,如果换成稀粥状料,那么料线和水线都得全面改造,工程巨大很难实现普及;
(2)发酵液体饲喂:爱尔兰科克郡费莫伊摩尔帕克动物和草原研究与创新中心蒂加斯猪发展部、爱尔兰沃特福德沃特福德技术学院科学部、爱尔兰都柏林贝尔菲尔德都柏林大学学院农业和食品科学学院研究报导表明,发酵全配合饲料容易引起动物生产性能下降,究其原因是因为发酵所引起的能量损失以及氨基酸脱羧作用,导致了可利用营养物质下降所致。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基于微生物发酵的液体饲喂方法及系统,在不改变现有饲料传送系统的基础上,结合液体发酵和菌酶替抗,将固体饲料与发酵菌液以即冲即喂的模式形成“麦片粥”给予动物,既发挥微生物本身功能,又发挥微生物代谢产物的功能,既发挥仿生湿料饲喂的功能,又避免了养殖场过度改造和饲喂安全的风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基于微生物发酵的液体饲喂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对益生菌进行液体扩培,得到菌液;
(2)将菌液、水、菌酶复合剂、缓冲液混合均匀得到混合液;
(3)混合液进入液体管线,固体饲料进入固体管线,固体管线的末端与液体管线的末端在下料口处汇合,混合液与固体饲料在下料口处形成混合饲料。
进一步地,所述益生菌为粪肠球菌与丁酸梭菌的混合物,其中粪肠球菌的编号为CICC20422,添加比例为1‰,丁酸梭菌的编号为ACCC19398,添加比例为0.5‰。
进一步地,步骤(1)得到的菌液的pH值≤3.5。
进一步地,步骤(1)中液体扩培的方法为:将28-35℃的温水与益生菌及糖类物质混合后,密闭发酵20-24h。
进一步地,步骤(2)中菌液、水、菌酶复合剂、缓冲液的用量比为1:3-30:0.1-0.3:0.3-0.4。
进一步地,所述菌酶复合剂包括蛋白酶、淀粉酶、糖化酶、酵母粉、半乳糖苷酶、丁酸梭菌、抑菌芽孢杆菌。
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液为甲酸-甲酸铵溶液。
进一步地,步骤(3)中固体饲料与混合液的混合比例为1:0.5-2。
一种基于微生物发酵的液体饲喂系统,包括进水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云力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天津云力之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213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