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飞行器的高升力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23657.6 | 申请日: | 2021-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431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达;张瑜琦;李智强;王延刚;薛瀛;职光伸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4C13/00 | 分类号: | B64C13/00;G05B2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李小芳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飞行器 升力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用于飞行器的高升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在所述飞行器的机翼上的缝翼或襟翼;
用于驱动所述缝翼或襟翼的动力驱动装置;
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FSECU1),所述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包括控制支路和监测支路;
系统控制闭环,其包括所述控制支路、所述动力驱动装置、以及位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上并且连接至所述控制支路的第一远程控制电子设备(SPREU1),其中所述控制支路基于从操纵器件上的传感器接收的操作输入信号来生成控制命令,并将所述控制命令提供给所述第一远程控制电子设备(SPREU1),所述第一远程控制电子设备基于所述控制命令使得所述动力驱动装置的第一马达驱动所述缝翼或襟翼运动;以及
系统监测闭环,其包括所述监测支路、位于所述缝翼或襟翼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监测支路的第二远程控制电子设备(SREU1)、以及所述缝翼或襟翼上的传感器,其中所述第二远程控制电子设备接收所述缝翼或襟翼上的传感器反馈的状态信号并将所述状态信号提供给所述监测支路,所述监测支路监控所述缝翼或襟翼的状态,
其中所述系统控制闭环与所述系统监测闭环是物理隔离的,并且所述控制支路与所述监测支路通过通信总线交换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远程控制电子设备包括控制支路和监测支路,所述第一远程控制电子设备的监测支路采集所述动力驱动装置上的位置传感器数据并判断所述缝翼或襟翼是否发生翼面非指令或翼面超速,并且在检测到翼面非指令或翼面超速时通知所述第一远程控制电子设备的控制支路,所述第一远程控制电子设备的控制支路超控所述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FSECU1)使所述动力驱动装置的第一马达刹车,并且所述第一远程控制电子设备的控制支路将翼面位置信息反馈给所述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FSECU1)的控制支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升力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远程控制电子设备(SPREU1)经由数字总线连接至所述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支路,其中所述第一远程控制电子设备从所述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的控制支路接收数字化的控制命令并将所述控制命令转换成模拟信号以使得所述动力驱动装置的第一马达驱动所述缝翼或襟翼运动,并且
所述第二远程控制电子设备(SREU1)将所述缝翼或襟翼上的传感器反馈的模拟或离散格式的状态信号转换成数字化的状态信号,并将所述数字化的状态信号提供给所述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的监测支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升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安装在所述缝翼或襟翼上的翼尖刹车装置,
其中所述第二远程控制电子设备(SREU1)基于在所述缝翼或襟翼上的传感器检测到的状态信号来确定是否发生翼面欠速或脱开/倾斜故障,并且在检测到翼面欠速或脱开/倾斜故障时超控所述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FSECU1)使所述翼尖刹车装置刹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升力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缝翼或襟翼上安装有位置传感器和倾斜传感器,
其中所述第二远程控制电子设备(SREU1)将所述位置传感器和倾斜传感器生成的信号传递给所述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FSECU1)的监测支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升力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FSECU2),所述第二襟缝翼电子控制装置包括第二控制支路和第二监测支路;
位于所述动力驱动装置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第二控制支路的第三远程控制电子设备(SPREU2),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支路基于从所述操纵器件上的传感器接收的操作输入信号来生成第二控制命令,并将所述第二控制命令提供给所述第三远程控制电子设备(SPREU2),所述第三远程控制电子设备基于所述第二控制命令使得所述动力驱动装置的第二马达驱动所述缝翼或襟翼运动;以及
位于所述缝翼或襟翼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第二监测支路的第四远程控制电子设备(SREU2),其中所述第四远程控制电子设备接收所述缝翼或襟翼上的传感器反馈的第二状态信号并将所述第二状态信号提供给所述第二监测支路,所述第二监测支路监控所述缝翼或襟翼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2365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