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排爆用聚能射流引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37779.0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9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李万全;赵云涛;郗文博;周明;门媛媛;程攀;韩魏勐;梁东峰;刘璟阳;孙鹏涛;张子厚;王紫艺;马鑫;陈兆雪 | 申请(专利权)人: | 物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42D5/04 | 分类号: | F42D5/04;F42D1/04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65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 排爆用聚能 射流 引爆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人排爆用聚能射流引爆装置,属于未爆弹药排除以及反恐反暴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引爆装置的安全性不高的问题,其技术要点是:包括战斗部外壳,所述战斗部外壳用于承载引爆装置,还包括传爆本体,所述传爆本体设置在所述战斗部外壳内,所述传爆本体的圆柱槽的周向设有圆形孔,用于对齐设置在战斗部外壳输入端的柱面圆形开孔;磁电雷管,所述磁电雷管柱面卡接装配战斗部外壳;以及聚能弹壳体,所述聚能弹壳体设置在所述传爆本体的一侧,具有安全性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未爆弹药排除以及反恐反暴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无人排爆用聚能射流引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部队实弹训练、新型弹药试验不断增多,与之而来的未爆哑弹任务也在不断增多。由于未爆哑弹已解除保险,情况复杂,存在未爆风险,需要及时销毁。且未爆弹药在受到移动、振动干扰时均有引爆风险。
在未爆弹销毁过程中,销毁方式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生改变,在过去出现未爆弹后,常用销毁方式为由销毁人员在未爆弹上捆绑TNT炸药块后引爆销毁未爆弹药,在此过程中,销毁人员需要直接接触情况不明的未爆弹药,具有潜在的安全风险;随着对聚能射流应用的研究越来越成熟,某公司应用聚能射流技术研制了非接触聚能引爆装置,该销毁方式在使用过程中,不用销毁人员与未爆弹药直接接触,只需要将引爆装置对准未爆弹的装药部分,然后引爆非接触聚能引爆装置,产生的聚能射流能可靠的引爆未爆弹药。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应用发展,出现了无人化排爆作业系统,该作业方式采用远程遥控进行未爆弹的销毁作业,无需通过人工作业排除销毁未爆弹药,更进一步降低了安全风险,聚能战斗部作为无人排爆作业中的核心部件,一般采用将引信与聚能战斗部集成在一起的方法,然后放置在聚能战斗部的外壳内,在作业过程中,当聚能战斗部中的引信出现故障未能正常起爆时,该无人排爆聚能战斗部因无法实现处置而成为新的具有安全隐患的未爆弹药。这样就对销毁人员带来新的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排爆用聚能射流引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人排爆用聚能射流引爆装置,包括战斗部外壳,所述战斗部外壳用于承载引爆装置,还包括:
传爆本体,所述传爆本体设置在所述战斗部外壳内,所述传爆本体的圆柱槽的周向设有圆形孔,用于对齐设置在战斗部外壳输入端的柱面圆形开孔;
磁电雷管,所述磁电雷管柱面卡接装配战斗部外壳;以及
聚能弹壳体,所述聚能弹壳体设置在所述传爆本体的一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战斗部外壳的一侧连接端盖。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爆本体采用铝合金冲制,所述传爆本体底部设置有圆台状孔并与圆孔相通,相通处设有螺纹孔用于与战斗部外壳相连。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聚能弹壳体采用的材料为钢,所述聚能弹壳体尾部设有外螺纹,用于将聚能弹固定在传爆本体一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战斗部外壳一侧柱面处设有插接磁电雷管的传爆通道,所述磁电雷管尾部套设雷管套后插接在战斗部外壳的传爆孔。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聚能弹壳体尾部开设有螺纹孔,用于将聚能弹壳体固定在传爆本体一侧。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工作方式:
步骤1:将传爆药柱装入到传爆本体的圆柱槽中后安装在聚能弹上,然后装入到战斗部外壳内;
步骤2:将端盖与战斗部外壳通过螺纹连接,磁电雷管端部套接雷管套后与战斗部外壳柱面卡接装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物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物华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77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