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去噪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39510.6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4415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肖景钰;田春伟;章成源;张师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5/00 | 分类号: | G06T5/00;G06N3/04 |
代理公司: | 长沙七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3214 | 代理人: | 刘亚兰;张勇 |
地址: | 410083 湖南***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变形 卷积 神经网络 图像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去噪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构建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构建完成的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包括两个子网络模型,分别为用于图像去噪的第一网络模型,以及用于辅助第一网络模型进行图像去噪的第二网络模型。然后再训练构建完成的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模型,最后利用训练完成的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图像去噪。本发明公开的图像去噪方法有效改进了目前基于神经网络的去噪方法中存在的图像失真或去噪效果不良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去噪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数字图像去噪算法主要分为两类:空域像素特征去噪算法和变换域去噪算法。前者是在图像空间域完成去噪,后者是将信息转化到其他域进行处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通常将二者结合起来,例如NL-means(非局部均值去噪)与BM3D(三维块匹配算法),这种结合去噪方式在区分图像纹理、边缘等高频信号与噪声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传统的图像去噪方法虽然在可见光图、核磁共振图以及视频等去噪场景应用中效果较好,但是此类图像去噪方法对计算机算力的要求更高,处理单幅噪声图像动辄需要花费数分钟甚至更久的时间,因此难以将其应用到处理量大、分辨率高的图像去噪场景中。而且,由于噪声分类多,对于不同的噪声有着不同的处理方法,传统的图像去噪方法在去噪过程中往往需要手动调节参数,以达到最优去噪效果,更难以应对批量处理需求。
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去噪技术是对噪声图像进行过滤处理后得到噪声图像对应的噪声,再利用图像像素点对应关系,从噪声图像中分离出对应的噪声即可得到对应的干净图像。基于神经网络的图像去噪技术因为其自动提取特征的性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这一性质可以避免传统去噪模型里图像在概率学习和推断时的计算量,以及减少手工设计操作,降低人工参与度,更好地应对批量处理需求。
但是,基于神经网络的去噪方法当前还面临重要挑战,即神经网络无法有效区分图像纹理特征和噪声,这会使这一部分图像信息错误地被去除,从而造成失真问题,或者部分噪音由于与图像边缘或纹理相似而被保存下来,降低了去噪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基于神经网络的去噪方法中存在的图像失真或去噪效果不良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的图像去噪方法,包括:
步骤S1、构建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构建完成的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包括两个子网络模型,分别为用于图像去噪的第一网络模型,以及用于辅助第一网络模型进行图像去噪的第二网络模型;
步骤S2、训练构建完成的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步骤S3、利用训练完成的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图像去噪;
将需要去噪的噪声图像输入训练后的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由可变形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输出去噪后的干净图像。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包括:
步骤S21、获取样本数据集;
在原始干净图像数据集中添加模拟噪声数据集得到模拟噪声图像集,所述模拟噪声图像集为第一样本数据集;所述模拟噪声图像集镜像翻转后的数据集为第二样本数据集;
步骤S22、输入样本数据集
将第一样本数据集作为第一网络模型的输入,将第二样本数据集作为第二网络模型的输入;
步骤S23、融合特征图;
将第二网络模型训练后输出的特征图作为辅助特征图,与第一网络模型以注意力的方式融合;将所述辅助特征图作为权重,与第一网络模型中的特征图点乘;
步骤S24、输出模拟干净图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南大学,未经中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951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LSB接口的集群控制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机器人磨抛工作站及其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