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强度耐腐蚀共挤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39770.3 | 申请日: | 2021-09-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965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25 |
发明(设计)人: | 李洪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博晨塑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27/34 | 分类号: | B32B27/34;B32B27/08;B32B27/30;B32B27/32;B32B7/12;B32B27/06;B29C48/00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华南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15 | 代理人: | 苏奇厚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腐蚀 共挤膜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投料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耐腐蚀共挤膜及其制备方法,该高强度耐腐蚀共挤膜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PA阻隔层、EVOH阻隔层、第二PA阻隔层、粘结层、第一PP耐腐蚀层、第二PP耐腐蚀层和PP封口层,以提高共挤膜的阻隔性、耐酸碱盐腐蚀性和提高共挤膜的强度,该共挤膜应用于粉末投料袋时,由于PP本身具有耐腐蚀效果,且为热塑性材料,两片共挤膜之间的PP封口层抵靠并热压封口,既防止药剂腐蚀,又能提高防泄漏密封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投料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强度耐腐蚀共挤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是原料药的生产大国,也是全球原料药制造中心,原料药生产的一个重要工艺环节为化学合成,而化学合成工艺中有一步重要的操作为往反应罐中添加反应物料。传统添加物料的方式均为:采用敞口的袋子包装原辅料,再在反应罐前的区域打开包装袋并将物料直接倒入或采用小铲子铲入反应罐;但该方式存在弊端较多。现有采用药用粉体瓶状投料袋替代后,克服了传统加料方式的弊端,但袋体存在新的技术问题:其膜层的强度较低、药剂易腐蚀、易泄漏等。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耐腐蚀共挤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耐腐蚀共挤膜的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操作简单,控制方便,生产效率高,生产成本低,可用于大规模生产。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高强度耐腐蚀共挤膜,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PA阻隔层、EVOH阻隔层、第二PA阻隔层、粘结层、第一PP耐腐蚀层、第二PP耐腐蚀层和PP封口层。
本发明的高强度耐腐蚀共挤膜,采用依次设置的第一PA阻隔层、EVOH阻隔层、第二PA阻隔层、粘结层、第一PP耐腐蚀层、第二PP耐腐蚀层和PP封口层,以提高共挤膜的阻隔性、耐酸碱盐腐蚀性和提高共挤膜的强度,该共挤膜应用于粉末投料袋时,由于PP本身具有耐腐蚀效果,且为热塑性材料,两片共挤膜之间的PP封口层抵靠并热压封口,既防止药剂腐蚀,又能提高防泄漏密封性。
优选的,所述第一PA阻隔层的原料和第二PA阻隔层的原料均采用熔融温度为220-250℃、密度为1.08-1.18g/cm3的尼龙。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高拉伸穿刺性能和高阻隔性,既阻隔空气、水份,又能阻隔药剂特别是腐蚀性材料的分子向膜外迁移。
优选的,所述EVOH阻隔层的原料采用乙烯含量为30wt%-40wt%、密度为1.10-1.19g/cm3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高拉伸穿刺性能和超高阻隔性,阻隔性约是尼龙的100倍,与第一PA阻隔层和第二PA阻隔层共同作用形成三道强阻隔防护,阻隔腐蚀材料的分子向袋外迁移。
优选的,所述粘结层的原料由共聚PP载体和粘接树脂TIE按重量比4-6:1混合而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便于粘结第二PA阻隔层和第一PP耐腐蚀层,且以共聚PP载体和粘接树脂TIE按特定比例复配,提高粘结层对第二PA阻隔层和第一PP耐腐蚀层的剥离强度。
进一步的,所述共聚PP载体采用密度为0.90-0.93g/cm3、以及在230℃/2.16kg负荷条件下熔体流动速率为8-15g/10min的共聚聚丙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高透明性、抗化学、药品质佳,耐穿刺,其与粘接树脂TIE共混熔融后,含有的共聚PP载体与第一PP耐腐蚀层相容性更高,粘结性更好。
进一步的,所述粘接树脂TIE为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或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证足够的粘合强度;优选的,所述粘接树脂TIE为马来酸酐接枝聚乙烯,型号选自AT2235E或PE1040,其具有低密度和良好粘结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博晨塑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博晨塑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397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