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坡耕地垄沟布局对微生物影响机理的识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41681.2 | 申请日: | 202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936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10-24 |
发明(设计)人: | 樊晶晶;刘姗姗;秦天玲;赵爽;严登华;林帅;董碧琼;冯贱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16B30/00 | 分类号: | G16B30/00;G16B40/00;G16B50/00;G06F17/18;C12Q1/6869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德明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360 | 代理人: | 张小娟 |
地址: | 10004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耕地 垄沟 布局 微生物 影响 机理 识别 方法 | ||
1.一种坡耕地垄沟布局对微生物影响机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选取研究区,并确定种植作类型和坡耕地垄沟布局参数,所述坡耕地垄沟布局参数包括:垄坡度、垄高、垄沟宽比以及垄沟走向;
S2、以垄坡度、垄高、垄沟宽比以及垄沟走向按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表布设实验小区和对照小区,并种植所选作物;
S3、分别于作物种植前、生育中期、收获期采集各实验小区及对照小区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得到不同实验小区及对照小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相关指数和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功能基因丰度数据;
S4、利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垄坡度、垄高、垄沟宽比以及垄沟走向对所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相关指数和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功能基因丰度数据的影响,并确定对所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相关指数和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功能基因丰度数据产生影响的垄坡度、垄高、垄沟宽比以及垄沟走向四因素的主次顺序;
S5、将所述主次顺序分别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相关指数和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功能基因丰度数据构建线性回归方程;
S6、对所述线性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将其垄坡度、垄高、垄沟宽比以及垄沟走向的标准系数作为评价坡垄沟布局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完成对坡耕地垄沟布局对微生物影响机理的识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耕地垄沟布局对微生物影响机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包括以下步骤:
S301、在作物种植前、生育期中期以及收获期三个阶段,以及在实验小区和对照小区内上、中、下三段选择田垄和田沟两个取样区域,除去表层浮土,采集土壤样品,除去同一小区土样混合物的杂质,并装入灭菌封装袋下保存;
S302、对土壤样品进行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得到各实验小区和对照小区的土壤样品微生物DNA或RNA序列数、OTU丰度信息以及物种分类信息;
S303、根据所述土壤样品微生物DNA或RNA序列数、OTU丰度信息以及物种分类信息,计算得到不同实验小区及对照小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相关指数和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功能基因丰度数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坡耕地垄沟布局对微生物影响机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包括以下步骤:
S401、计算各实验小区和对照小区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相关指数及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功能基因丰度数据的平均值;
S402、根据所述平均值,计算得到各实验小区和对照小区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相关指数和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功能基因丰度数据的离差平方和及自由度;
S403、根据所述离差平方和及自由度,利用方差分析法检验不同垄坡度α、垄高h、垄沟宽比β、垄沟走向d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相关指数和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功能基因丰度数据的影响;
S404、对步骤S403得到的影响结果进行显著性检验;
S405、根据显著性检验结果,按从大到小对步骤S403得到的影响结果进行排序,得到对所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相关指数和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功能基因丰度数据产生影响的垄坡度、垄高、垄沟宽比以及垄沟走向四因素的主次顺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坡耕地垄沟布局对微生物影响机理的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01中平均值的表达式如下:
j=1,2,…,p;k=1,2,…,r;i=1,2,…,N
其中,表示各实验小区和对照小区土壤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相关指数和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功能基因丰度数据的平均值,p表示实验小区的个数,r表示测量次数,j表示第j个实验小区,k表示对实验小区的第k次测量,xjk表示第j个实验小区第k次测量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相关指数,N表示土壤碳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数目,i表示第i个土壤碳氮循环相关功能基因数目,FCNijk表示第j个实验小区第k次测量的第i个土壤碳氮循环过程功能基因丰度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1681.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一体式减温减压器
- 下一篇:一种碳材料负载的管状氮化碳光催化剂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