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大跨度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梁顶齿块张拉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41789.1 | 申请日: | 202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81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商圣月;刘晓英;贾世祥;陈冠男;王舰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建集团股份公司;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 |
主分类号: | E04G21/12 | 分类号: | E04G21/12;E04C3/26;E04C5/08 |
代理公司: | 青岛华慧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47 | 代理人: | 姜英昌 |
地址: | 26601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度 粘结 预应力 混凝土 梁梁顶齿块张拉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度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梁顶齿块张拉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铺设模板、绑扎梁钢筋;步骤2:预应力筋定位;步骤3:铺放波纹管;步骤4:梁顶齿块尺寸计算及梁顶齿块钢筋绑扎;步骤5:预应力筋穿束;步骤6:波纹管张拉端锚垫板的安装;步骤7:梁顶齿块模板安装;步骤8:隐蔽验收;步骤9:混凝土浇筑、养护、拆模;步骤10:预应力筋张拉;步骤11:孔道灌浆;步骤12:张拉端封锚。本发明不损害预应力梁结构纵向受力钢筋,无安全隐患,也不改变预应力梁的截面尺寸,保证了原设计外观效果,工艺简单,施工方便,质量有保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大跨度有粘结 预应力混凝土梁梁顶齿块张拉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预应力技术具有减少截面尺寸、控制裂缝和挠度、减轻自重、使结构设 计更为经济美观等诸多优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预应力技术在我国的现 代化建筑施工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和发展,尤其是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在大跨度 结构中应用普遍。预应力张拉作为施工中的关键工序,施工方法的选择合理 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成本、结构美观等各项指标。
现有预应力梁的张拉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采用梁顶预留凹槽方式, 在混凝土的梁顶预留凹槽,一般是在梁的钢筋绑扎过程中穿插进行预应力筋 的铺放、固定,包括锚板、垫板的安装,普通钢筋绑扎完毕后再进行张拉端 凹槽的预留,即将绑扎好的梁顶纵向受力钢筋、局部构造筋、箍筋等切断一 定的长度、深度,至少能将张拉端垫板完全安放,同时考虑张拉机械、人工 操作的必要空间,待混凝土浇筑完成且达到设计规定的强度后进行张拉施工, 预应力筋张拉完毕、封锚后再将切断的纵筋、局部构造筋、箍筋等搭接焊连接完整,最后浇筑混凝土将该预留凹槽填满,养护直至达到设计要求。这一 方法的缺点主要会损伤混凝土梁的主要纵向受力钢筋,而且,如果在纵向受 力钢筋的搭接焊接过程中接头质量不容易控制,一旦出现问题,将对整个结 构造成安全隐患。
另一种是预应力梁加腋张拉,一般是在梁的两侧增加一段同梁高的配筋 混凝土构件,加大梁的宽度截面尺寸,满足了预应力筋张拉的工艺要求,但 改变了梁的外露面尺寸,会影响顶棚观感尤其是无吊顶的功能建筑外观,降 低建筑物原设计方案效果。
传统的预应力梁顶张拉施工方法由于关系到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承载 力、安全性以及外观效果等关键要求,已逐渐跟不上现代化建筑的发展速度 与功能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大跨度有粘结预 应力混凝土梁梁顶齿块张拉施工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跨度有粘结预应力 混凝土梁梁顶齿块张拉施工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铺设模板、绑 扎梁钢筋;步骤2:预应力筋定位;步骤3:铺放波纹管;步骤4:梁顶齿块 尺寸计算及梁顶齿块钢筋绑扎;步骤5:预应力筋穿束;步骤6:波纹管张拉 端锚垫板的安装;步骤7:梁顶齿块模板安装;步骤8:隐蔽验收;步骤9: 混凝土浇筑、养护、拆模;步骤10:预应力筋张拉;步骤11:孔道灌浆;步 骤12:张拉端封锚。
步骤4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将步骤3铺放好的波纹管张拉端按照预应力筋的曲率半径从梁 顶撅起一定角度,使得波纹管张拉端与梁顶呈一定夹角;
步骤4.2:梁顶齿块形状为倒楔形,梁顶齿块张拉结构的宽度等于梁的宽 度,梁顶齿块张拉结构最高点高度等于结构梁梁顶到终饰面的厚度减去 50mm,梁顶齿块张拉结构长度等于梁顶齿块张拉结构最高点高度与波纹管张 拉端与梁夹角正切值的商;
步骤4.3:根据梁顶齿块的尺寸进行纵向受力钢筋与横向分布钢筋绑扎, 纵向受力钢筋与横向分布钢筋均与梁钢筋锚固成一个整体,纵向受力钢筋与 横向分布钢筋之间通过箍筋进一步固定。
上述的一种大跨度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梁顶齿块张拉施工方法,所述 步骤4.1中波纹管张拉端与梁顶的夹角为15-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建集团股份公司;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未经青建集团股份公司;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青岛地质勘查开发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178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