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双线隧道的可调节智能化送排式通风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41867.8 | 申请日: | 2021-09-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612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姚勇征;张跃;曲宝麟;唐佳;朱红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E21F1/08 | 分类号: | E21F1/08;E21F1/10;E21F1/14;E21F17/00;E21F1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安丽 |
地址: | 10008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双线 隧道 调节 智能化 送排式 通风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双线隧道的可调节智能化送排式通风系统,包括上下行隧道共用送风孔、上下行隧道共用排风兼排烟孔、上下行隧道共用送风风道、上下行隧道共用排风兼排烟道、送风调节挡板及排风调节挡板;风流动力由位于风机房的排风兼排烟机和送风风机提供;排风调节挡板安设于下行排风短巷与上下行隧道共用排风兼排烟道的连接处;送风调节挡板安设于下行送风短巷与上下行隧道共用送风风道的连接处;风量检测仪对上下行送排风量进行监测,实现双线隧道的可调节智能化通风系统,上下行隧道共用送风风道与上下行隧道共用排风兼排烟道构成通风斜井,二者之间用金属风道隔板分隔开来,在送排风过程中全程利用一处通风斜井,节省了大量工程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通风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双线隧道的可调节智能化送排式通风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隧道设计和施工技术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出现了一批长度大于5km的特长隧道。在特长公路隧道中设置通风竖井或斜井以增加纵向通风的适用长度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这种施工斜井可用于运营期间的通风,排除车辆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及烟雾,同时向隧道提供新风,在火灾时还可以用来排烟,缩短火灾烟气在隧道中的行程。然而如何以相对较低的能耗提供必要的新鲜空气,是特长隧道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问题,而通风方式的选择与防灾系统的设计也是极为关键的技术问题,诸如此类问题一直是各国隧道专业人员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它不仅直接影响隧道的建设投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隧道内的环境与运营安全。
对于双线隧道的传统通风方式有以下两点劣势:(1)由于风机的运行费用较高,一般情况下,风机的正常运作功率都只满足隧道内基本的环境安全条件;(2)在某些情况下两条隧道的环境条件不一样,需要相应的送排风功率,但由于双线隧道之间送排风相对独立的关系和送排风量比例固定的劣势,风机无法进行相互补偿送排风,在上、下行某条隧道发生灾情或者其他特殊情况时,无法有效利用另一条隧道的风机进行送排风以增加隧道通风的安全与稳定。因此,如果能够采用双线隧道共用送风风道,向上下行隧道可调节送风比例的方式进行通风,采用双线隧道共用排风兼排烟道,向上下行隧道可调节排风比例的方式进行排风,在双线隧道的某条隧道内发生灾情时,通过智能化调节送排风量的方式,增加双线隧道通风的安全与稳定,并且利用此种可调节送风的方式对紧急避险空间进行通风,也有利于保障隧道内受灾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并且对于双线隧道的传统通风方式,要实现对双线隧道同时送排风,均设置了两处斜井或竖井,工程投资浪费巨大,例如陕西省18.2km长的秦岭终南山隧道设置3处地下风机房和通风竖井,甘肃省12.3km长的大坪里隧道下行设置了2处通风竖井、上行设置了3处竖井。因此,国内外一些相关专家为节省斜井工程造价,双线隧道的排风系统共用一处风道,送风系统利用两条风道进行送风,节省了很大工程量,然而有关双线隧道送风风道和排风风道上的设置仍然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比如本发明双线隧道的送排风风道尽量多地全程利用一处通风斜井,可节省很大的工程费用,将具有很高的工程经济价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问题: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可以通过调节送排风挡板来监测送排风量的共用通风斜井的双线隧道,充分利用风能,实现双线隧道的智能调风与高效利用风能,且在相同的风机功率下,有效促进双线隧道内部通风系统的安全与稳定,同时能够降低通风系统土建结构的工程量及造价,并以所述通风方式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为紧急避险空间供给强力风的通风方式。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双线隧道的可调节智能化送排式通风系统,应用于双线隧道即下行隧道(1)和上行隧道(2)中,所述通风系统包括上下行隧道共用送风孔(9)、上下行隧道共用排风兼排烟孔(8)、上下行隧道共用送风风道(5)、上下行隧道共用排风兼排烟道(4)、送风调节挡板(11)及排风调节挡板(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未经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4186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