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天空地大数据的生态系统生物量重构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58015.X | 申请日: | 2021-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621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雷添杰;李小涵;徐瑞瑞;张平;张保山;鲁源;张亚珍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中星鸿图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K9/00 | 分类号: | G06K9/00;G06F1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华智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70 | 代理人: | 何凡 |
地址: | 730010 甘肃省兰***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天空 数据 生态系统 生物量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天空地大数据的生态系统生物量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获取研究区域中的植被覆盖度的卫星影像、无人机遥感图像和地面观测数据,并计算对应的卫星影像植被指数产品和无人机图像植被指数产品;
S2、对卫星影像植被指数产品、无人机图像植被指数产品以及地面观测数据进行时空间整理;
S3、计算卫星影像植被指数产品、无人机图像植被指数产品的均值并构建植被指数数据集,并利用所述地面观测数据进行数据结果验证;
S4、对步骤S3构建的植被指数数据集进行数据重构;
S5、生态系统生物量以及步骤S4中经数据重构滞后的植被指数数据集构建回归模型,分析植被覆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变化趋势及各变化趋势占总体的比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天空地大数据的生态系统生物量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具体包括:
若在选定场景中同时存在卫星影像植被指数产品、无人机图像植被指数产品以及地面观测数据,则对无人机图像植被指数产品的分辨率重采样为卫星影像植被指数产品的分辨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天空地大数据的生态系统生物量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计算卫星影像植被指数产品、无人机图像植被指数产品的均值,其平均值计算公式为:
X=(x1+x2)/2
其中,对于同等分辨率下的卫星影像和无人机图像,x1为任意一像素卫星影像植被指数,x2为对应像素的无人机图像植被指数,X即为对应像素卫星影像植被指数、无人机图像植被指数的均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天空地大数据的生态系统生物量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利用地面观测数据进行数据结果验证的方法为:
S31、计算卫星影像植被指数产品、无人机图像植被指数产品的均值与地面观测数据的植被指数产品的差值;
S32、判断步骤S31计算的差值的范围,若值在±0.2之间,则认为其实正确的数据集,否则,则不使用该条数据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0.2≤|A-B|
其中,A即为卫星影像植被指数产品、无人机图像植被指数产品的均值,B为地面观测数据的植被指数产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天空地大数据的生态系统生物量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具体包括:
S41、对步骤S3构建的植被指数数据集进行区间提取,寻找影像NDVI时序曲线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利用得到的极大值和极小值将NDVI时间序列分成多个区间,得到多个时间维度的局部拟合区间;
S42、使用高斯拟合函数对步骤S41提取的多个时间维度局部的拟合区间进行局部拟合;
S43、将通过步骤S42进行局部拟合的多个时间维度的局部拟合区间整体重构连接,得到时间序列的高斯拟合曲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天空地大数据的生态系统生物量重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2中采用区间模型函数进行局部拟,其区间模型函数表示为:
f(t)=f(t;c,d)=c1+c2g(t;d)
其中,c为线性系数,(c1,c2)∈c,c1为拟合曲线的基值,c2为拟合曲线的振幅,d为非线性系数且d=(d1,d2...,di),g(t;d)为基函数的形状,表示为:
其中,d1为极大值或极小值所对应的变量t的位置参数,d2,d3,d4和d5分别为极值左右半曲线的宽度和陡峭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中星鸿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甘肃中星鸿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58015.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建筑工程机械钢筋裁断设备
- 下一篇: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