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美白祛斑功效性添加剂、美白祛斑霜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60792.8 | 申请日: | 2021-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3359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马先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知归堂创新医药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8/9789 | 分类号: | A61K8/9789;A61K8/92;A61K8/49;A61Q19/02;A61Q19/08;A61Q19/00;A61Q17/00;A61P29/00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胡琳萍;李艳景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洪***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祛斑 功效 添加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美白祛斑功效性添加剂、美白祛斑霜及其制备方法。该美白祛斑功效性添加剂,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光甘草定0.1‑3份、桑根酮C 0.1‑3份、苦参碱0.1‑3份、黄芩素0.1‑3份、苡仁油0.1‑3份、小麦胚芽油0.1‑3份、桃花提取物0.1‑3份、茉莉花提取物0.1‑3份,其中桑根酮C纯度为20‑50%。该功效性添加剂,成分简单明确,可协同发挥美白祛斑功能;用于美白祛斑产品中,美白祛斑效果显著,有效增加皮肤光泽度、紧致感和弹性,同时还可减少皱纹、收缩毛孔,去除黑头和粉刺,见效快、不含防腐剂、安全性好,用后无中药残留味,还有修复皮损、抗衰老及抗菌消炎作用,综合护肤性能优异。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特殊化妆品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美白祛斑功效性添加剂、美白祛斑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生活与工作环境),颜面部出现各种各样、不同程度的色斑,使皮肤色泽暗晦、无光泽、无弹性,它很影响一个人的形象、气质、甚至影响到就业、职业、日常生活、婚姻和家庭和谐。
斑块由浅黄色或浅褐色,呈点、片状散布于面颊部两侧,以眼部下方及外侧方多发而且显著。重者则深褐色或浅黑色分布、呈对称性,斑片状或整个面部。它的形成主要是颜面部皮肤局限性黑色素的代谢出现障碍,皮下黑色素的合成增多或长期慢性沉积累加而致。酪氨酸酶、多巴色素互变酶、5、6-二羟吲哚-2-羧酸氧化酶是黑色素形成过程中最主要的系列生物酶,而其中酪氨酸酶是该过程的限速酶,抑制限速酶--酪氨酸酶、多巴色素互变酶、5、6一二羟吲哚-2-羧酸氧化酶等诸系列酶的活性与阻止自由基的氧化速度,可降低或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与沉积,是美白祛斑的关键。
目前国内外化妆品市场上美白祛斑产品很多,虽然目的一样,但因国度不一(地域不一)、文化差异、理念(研究的方向与方法)、品种(组方)、技术、工艺、功效性、不良反应也不尽相同。
国外有几个国际品牌使用天然植物单体化合物作为功效性添加剂,虽然技术先进,但其研究的天然植物历史不长(与我国的中医药历史相比)、品种有限,而且单品使用,作用于酪氨酸酶的作用点单一,处于初始阶段,其功效性不是最大化。
国内绝大多数产品的功效性添加剂为一般性化学物质及其衍生物(熊果苷、曲酸、氢醌、维C、汞、砷等或这些物质的衍生物),虽有美白效果,但久用有诸多不妥,许多因副作用大而被国家禁用;部分食材被使用(如芦荟、黄瓜、苡仁等,虽取材方便、安全,但工艺落后、质量稳定性差、量效关系差);或中药复方混合提取物(一般性的中药材混合研成粉水调后外敷、或做成面膜、或煎剂外洗或其浸膏外用),均因成份混合复杂,使用的制剂中无明确的有效活性成分及含量、量效关系不成正比、作用机理不清晰、提取工艺落后,无精制提取技术、质量稳定性差、使用不方便、用后有明显中药味、见效慢、可见过敏反应。因此开发一种美白祛斑功效好、安全性高的功效性添加剂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美白祛斑功效性添加剂、美白祛斑霜及其制备方法,该功效性添加剂成分简单明确,用于美白祛斑产品中,美白祛斑效果显著,有效增加皮肤光泽度、紧致感和弹性,同时还可以减少皱纹、收缩毛孔,去除黑头和粉刺,见效快、不含防腐剂、安全性好,用后无中药残留味,还有修复皮损、抗衰老及抗菌消炎作用,综合护肤性能优异。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美白祛斑功效性添加剂,按重量份数计,包括以下组分:
光甘草定0.1-3份、桑根酮C 0.1-3份、苦参碱0.1-3份、黄芩素0.1-3份、苡仁油0.1-3份、小麦胚芽油0.1-3份、桃花提取物0.1-3份、茉莉花提取物0.1-3份,其中所述桑根酮C的纯度为20-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知归堂创新医药研究有限公司,未经武汉知归堂创新医药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607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