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螺旋给油中空电机轴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61701.2 | 申请日: | 2021-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58006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4 |
发明(设计)人: | 桑原康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熟希那基汽车零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7/00 | 分类号: | H02K7/00;H02K9/19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高玲玲 |
地址: | 2155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螺旋 中空 机轴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螺旋给油中空电机轴,所述电机轴的非传动端设置有增流阀,所述增流阀呈圆环状,增流阀内表面有数道螺旋放射状凹槽;所述电机轴垂直于轴向的横截面上设置有数个出油孔,出油孔通孔倾斜,不通过电机轴的轴心,电机轴在自转状态下同一截面的数个出油孔呈圆环状喷油。本发明采用在电机轴非传动端新增一个部件—增流阀,增流阀内表面呈喇叭口状,放射油柱,表面积更大,冷却效果更好,同时中空电机轴的出油孔设计成向倾斜,不通过电机轴的轴心,出油流速更快,循环更快,内腔积油更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螺旋给油中空电机轴。
背景技术
更小更轻是当今电机发展的必然路径。因此对功率密度和转矩密度的追求是长期的趋势。但在EV行业的冲击下,对电机密度、效率等技术指标需求呈现陡坡加速上升。以往的温和的渐进的技术发展已无法满足母系统的需求。在这种环境下,为了提高功率密度需各种技术手段都需要极致发挥,包括:更新的电磁设计、更好的电磁材料、当然缺不了更好的热管理。电机的功率极限能力往往受电机的温升极限限制,因此提高电机冷却散热能力能立竿见影的提高功率密度。另外一方面随着永磁电机的普及,我们一边享受它的优点,也要忍耐它的短板----“永磁电机的性能随着温度上升而衰减”。因此为了防止永磁体可逆和不可逆退磁,总是期望有一个低温的转子环境,低工作温度是延长永磁和绝缘材料的最佳策略。而这个重任不可推卸的落在了热管理技术上。
按理说电机机壳水冷冷却已经能够满足绝大部分的需求,但为什么还是不断有油冷技术推陈出新呢。这是因为两个原因:其中一个是机壳液冷的缺陷。因为这种冷却方式需要电机内部的热源通过层层材料传递到外部,再被水道带走。比如说电机线圈内部的绕组。因为有热阻的存在,从绕组到水冷机壳,存在温度梯度。绕组无法直接冷却,导致温度堆积,形成局部热点。因此需要直接冷却热源来提升冷却效率。而油本身因为局部不导磁不导电的特性,对电机磁路无影响,因此选择油来作为内部直接冷却的介质。
但现有的油冷存在以下的缺陷:少量冷却油残留在轴内,影响电机轴动平衡;冷却油呈柱状,接触面积小,热交换速度低;冷却油循环速度低,冷却效果偏差。油冷轴给油初速度很低,主要依靠电机轴自转带动冷却油运动,从出油孔中甩出或重力流出,并且给油喷头由静态升级为动态,需要增加动力源,设备变复杂。
发明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高油冷效果,提供一种螺旋给油中空电机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螺旋给油中空电机轴,所述电机轴的非传动端设置有增流阀,所述增流阀呈圆环状,增流阀内表面有数道螺旋放射状凹槽;所述电机轴垂直于轴向的横截面上设置有数个出油孔,出油孔通孔倾斜,不通过电机轴的轴心,电机轴在自转状态下同一截面的数个出油孔呈圆环状喷油。
进一步的,增流阀的外圈与电机轴内径过盈配合。
进一步的,增流阀内表面凹槽呈喇叭口状,进油端直径小于出油端。
进一步的,凹槽的数量与电机轴横截面出油孔数量相同相等,或者为出油孔数量2倍或3倍。
进一步的,凹槽的数量为6~12道槽。
进一步的,凹槽的数量为8道槽。
进一步的,凹槽对称放射,单边扩张角度为3°。
进一步的,增流阀进油端内表面,槽壁弧线角度≤1/3凹槽弧线角度。
进一步的,电机轴轴向设置多组出油孔,多组出油孔在电机轴轴向等间距、径向等角度均匀分布。
进一步的,增流阀的位置设置使得通过增流阀的冷却油的运动轨迹符合阿基米德螺旋曲线,出油孔位于阿基米德螺旋曲线上,并且方向与曲线切线方向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熟希那基汽车零件有限公司,未经常熟希那基汽车零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617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