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61735.1 | 申请日: | 2021-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856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王耀;王培新;杨硕;戈姗姗;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科技(福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C3/20 | 分类号: | E04C3/20;E04G21/00;E04B1/38;E04B1/98;E04B1/58 |
代理公司: | 广州京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07 | 代理人: | 陈斌 |
地址: | 350800 福建省福州市闽清县梅城***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混凝土 组合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制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支撑梁,支撑梁上设置有固定机构,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板、第一对接钢筋、第二对接钢筋和固定部件,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支撑梁的顶部,第一对接钢筋和第二对接钢筋分别固定连接于固定板的两侧,两组固定部件均设置于固定板内,稳定机构,通过第一对接钢筋和第二对接钢筋与对接块的对接,再通过转动螺栓挤压移动块,推动移动块对第一对接钢筋和第二对接钢筋进行固定,再通过支撑杆与固定杆和横杆之间的对接,增加两个组合梁之间连接的紧密性,通过支撑梁之间的对接,加之支撑块的对组合梁之间的固定,可对两个组合梁之间形成的空间进行浇筑,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预制混凝土组合梁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组合梁是由两种不同材料结合或不同工序结合而成的梁称为组合梁,亦称联合梁有的主梁采用一种材料,而连接各主梁的桥面板用另一种材料,也有用预制钢筋混凝土梁或预应力混凝土梁与就地就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桥面板组成的组合梁,混凝土组合梁同钢筋混凝土梁相比,可以减轻结构自重,减小地震作用,减小截面尺寸,增加有效使用空间,节省支模工序和模板,缩短施工周期,增加梁的延性等,同钢梁相比,可以减少用钢量,增大刚度,增加稳定性和整体性,增强结构抗火性和耐久性等,近年来,混凝土组合梁在我国城市立交桥梁及建筑结构中已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并且正朝着大跨方向发展,混凝土组合梁在我国的应用实践表明,它兼有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的优点,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适合我国基本建设的国情,是未来结构体系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现有的预制混凝土组合梁在实际安装中需要浇筑连接,但是在浇筑的过程中需要另外搭建模具,等到干燥后需要脱模等操作,安装较为麻烦,导致工作人员费时费力,并且现有的预制混凝土组合梁在对接时,交接处常常存在连接不紧密的情况,会导致预制混凝土组合梁连接处损坏较快,使组合梁的寿命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第一对接钢筋和第二对接钢筋与对接块的对接,再通过转动螺栓挤压移动块,推动移动块对第一对接钢筋和第二对接钢筋进行固定,再通过支撑杆与固定杆和横杆之间的对接,增加两个组合梁之间连接的紧密性,通过支撑梁之间的对接,再通过支撑板的支撑,加之支撑块的对组合梁之间的固定,可对两个组合梁之间形成的空间进行浇筑,避免使用者需搭建模具进行浇筑,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预制混凝土组合梁,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上设置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固定板、第一对接钢筋、第二对接钢筋和固定部件,所述固定板固定连接于支撑梁的顶部,所述第一对接钢筋和第二对接钢筋分别固定连接于固定板的两侧,两组所述固定部件均设置于固定板内;稳定机构,所述稳定机构包括两个支撑块、支撑板、两个螺纹杆和两个支撑部件,两个所述支撑块的一侧与固定板均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螺纹杆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支撑块的上下内壁之间,所述支撑板套设于两个螺纹杆之间,两个所述支撑部件分别设置于两个支撑块内;以及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多个对接块和多个移动部件,多个所述对接块的底部与支撑梁固定连接,多个所述移动部件均设置于对接块内。
其中,所述固定部件均包括两个固定槽、多个横杆和多个固定杆,两个所述固定槽均开设于固定板的顶部,多个所述横杆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固定槽的两侧内壁之间,多个所述固定杆分别固定连接于两个固定槽的前后两侧内壁之间。
其中,所述支撑梁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杆,多个所述支撑杆分别与两个固定槽相互匹配。
其中,两所述支撑部件包括固定弹簧和空心螺帽,两个所述固定弹簧分别套设于两个螺纹杆的外表面,两个所述空心螺帽分别套设于两个螺纹杆的外表面。
其中,两个所述支撑块的上下内壁之间分别固定连接有两个稳定杆,两个所述稳定杆均贯穿于支撑板的两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科技(福州)有限公司,未经中建科技(福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617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鉴定I群禽腺病毒血清8型的方法
- 下一篇:微波消融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