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城市区域三维地球物理场构建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62611.5 | 申请日: | 2021-09-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8956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李虎;朱恒华;尚浩;李罡;王鑫;李双;杜晓峰;唐俊平;崔亮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济南中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T17/05 | 分类号: | G06T17/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8 | 代理人: | 李斌 |
地址: | 250101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城市 区域 三维 地球物理 构建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城市区域三维地球物理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城市区域的地球物理场数据,并发送至与其相连接的数据处理装置;
数据处理装置对采集的地球物理场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生成地球物理场数组,并存储至与其相连接的数据存储装置;
模型构建装置从与其相连接的数据存储装置中获取地球物理场数据,提取地球物理场数据的空间特征,根据空间特征构建生成地质空间模型并发送至与其相连接的模型嵌合装置;
模型构建装置利用地球物理场数据联合反演构建地质结构模型,同时构建对应的地质属性模型,将地质结构模型及地质属性模型发送至模型嵌合装置;
模型嵌合装置将地质结构模型及地质属性模型与地质空间模型相嵌合,构建得到城市区域的三维地球物理场模型;
其中,模型构建装置利用地球物理场数据联合反演构建地质结构模型,同时构建对应的地质属性模型,具体包括:
通过对地上采集设备及地下采集设备采集的多种地球物理场数据进行联合反演构建工程地质钻孔之间的地质结构模型;
对于各个地下含水层及地质层,通过自然伽玛、自然电位、视电阻率、孔隙度、渗透率以及高密度电法数据获得其水文地质参数;通过自然伽玛、自然电位、视电阻率、补偿密度以及微动台阵观测数据获得其地质岩性参数;通过自然伽玛、自然电位、补偿声波、补偿密度、井径以及浅层地震数据获得其地质力学参数;利用水文地质参数、地质岩性参数、地质力学参数构建生成地质属性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区域三维地球物理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数据采集装置采集城市区域的地球物理场数据,具体包括:
数据采集装置包括地上采集设备及地下采集设备;利用地上采集设备及地下采集设备采集地球物理场数据;
其中,地上采集设备包括高密度电法数据仪、微动台阵观测装置、浅层地震勘探仪;高密度电法数据仪采集的地球物理场数据为高密度电法数据;微动台阵观测装置采集的地球物理场数据为微动台阵观测数据;浅层地震勘探仪采集的地球物理场数据为浅层地震数据;
其中,地下采集设备包括设置在多个工程地质钻孔中的地球物理测井;地球物理测井采集的地球物理数据包括自然电位、自然伽玛、视电阻率、声波时差、补偿密度、补偿声波、补偿中子、磁化率、极化率、孔隙度、渗透率、井径、井斜、井温中的一种或多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区域三维地球物理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数据处理装置对采集的地球物理场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生成地球物理场数组,具体包括:
其中,地球物理场数组包括地质水文数组、地质岩性数组、地质力学数组;
对地球物理测井采集的自然伽玛、自然电位、视电阻率、孔隙度、渗透率以及高密度电法数据仪采集的高密度电法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生成地质水文数组;
对地球物理测井采集的自然伽玛、自然电位、视电阻率、补偿密度以及高密度电法数据仪采集的高密度电法数据、微动台阵观测装置采集的微动台阵观测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生成地质岩性数组;
对地球物理测井采集的声波时差、补偿密度、井径以及浅层地震勘探仪采集的浅层地震数据、微动台阵观测装置采集的微动台阵观测数据进行数据融合处理生成地质力学数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区域三维地球物理场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地球物理场数据的空间特征包括地球物理场数据采集点的三维坐标、点号、线号、层号;
根据地球物理场数据的空间特征构建空间多面体模型;空间多面体模型为空间四面体模型或者空间五面体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济南中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济南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山东省地质调查院(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矿产勘查技术指导中心);济南中安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62611.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