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丁坝式进鱼口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65865.2 | 申请日: | 202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187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9 |
发明(设计)人: | 王晓刚;祝龙;王涛;李士龙;黄涌增;何飞飞;王彪;陈凯啸;尚国秀;王喆;李洪泽;胡乔一;高一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B8/08 | 分类号: | E02B8/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德技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78 | 代理人: | 何春兰;严勇刚 |
地址: | 21002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丁坝 鱼口 | ||
本发明一种丁坝式进鱼口,属于水利工程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包括:上游挡水墙,补水喷嘴和人工鱼礁;所述的上游挡水墙布置在鱼道进口上游,上游挡水墙起始端与进鱼口上游边墙之间通过连接轴和液压支杆相互连接;进鱼口内部设有补水喷嘴,补水喷嘴通过管道连接至电站上游进行高水头直接供水;在上游挡水墙遮蔽范围内,设置多孔鱼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1,提出了采用鱼类保标性诱鱼的装置;上游挡水墙可自由调节角度,在浮力作用和机械作用下易于调整;本发明补水装置及鱼礁的设置,增强了进鱼口的诱鱼能力,有利于改善过鱼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利工程环境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鱼道的进鱼口,特别是一种在复杂流速环境中丁坝型式的进鱼口。
背景技术
闸坝的修建中断了河流的连续性,将上下游阻隔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环境,其流速、水温、流量等对鱼类生长具有较大影响的因素都会不同,对鱼类的洄游、生存、上下游的生态、人民渔业生产经济造成较大影响。鱼道、升鱼机等作为有效的过鱼设施在全球水系有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包括进鱼口、诱导设施、槽身及出口组成。
由于进鱼口宽度通常较窄,只有2m~5m左右,相较几百甚至上千米宽的河道而言,其往往被称为“针眼工程”,因此如何合理的设置进鱼口,使得鱼类能够快速发现和准确进入进鱼口,是目前相关行业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目前比较主流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选取合适进鱼口位置及布置诱导设施两类。针对前者,国际上许多组织及部门已出台相关规范文件,例如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进鱼口应避开高紊动区、高流速区,进鱼口应布置于鱼类上溯的最上边界,南非鱼道设计准则中规定,入口应该近岸布置,因为鱼类通常更多会在岸边游动,而不是在河的中心游动;针对后者,目前通过水流诱鱼是相对成熟普遍的诱鱼措施,此外通过频闪灯、高频声波、气泡幕等综合措施以引诱鱼类进入鱼道的方法正处于实验阶段,在一些工程中有具体的应用,但是针对其效果的评价褒贬不一。
除去以上两种方法外,通过对进鱼口结构进行重新设计以提高诱鱼效果的方法在业内研究相对较少。对已建鱼道的过鱼效果进行评价,发现过鱼设施的过鱼效果不佳,其中一部分原因在于目标鱼类上溯过程中很难找到进鱼口,不能充分发挥鱼道的作用,这些现有技术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实际工程中,已有的布置原则其实并不全面,进鱼口布置还受到电站运行方式、泄水闸布置、运行方式、河道水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2、在公开号CN106192935A中,公开了一种进鱼口处河道流场的调整方法和系统。其通过在进鱼口上游侧布置分流墙,将流场分为外侧流场和内侧流场,在内侧流场产生适宜洄游鱼类的流场,同时防止外侧流场对内侧流场产生干扰,利用分流入口高流速带阻挡鱼类越过进鱼口。存在的缺点是其设施较为复杂,需要额外设置分流墙,施工难度大,建造成本高,且由于流场复杂多变,固定的分流墙应用范围有限,此外其并未考虑分流墙末端及下游紊动能大,易产生漩涡及回流区等不良流态的问题,不利于鱼类上溯;
3、在公开号CN111254889A中,公开了一种进鱼口补水系统、鱼道及补水方法。其进鱼口斜向伸出河岸,并斜向伸入到电站尾水,利用伸出河岸的进鱼口对电站尾水进行挑流,实现对进鱼口的掩护作用,进而在进鱼口的下游营造一个适宜洄游带,并且利用电站尾水在进鱼口补水。存在的缺点是其应用环境为电站尾水区,而事实上许多山地河流地区流速大,鱼类无法上溯至电站尾水区域,因此进口会布置在下游区域,而该区域水流状况复杂,其补水设计无法满足诱鱼要求,此外,其进鱼口虽然能起到掩护作用,但是由于墙是固定的,无法应对多变水流状况,特别是当进鱼口布置在下游区域时,此外其并未考虑分流墙末端及下游紊动能大,易产生漩涡及回流区等不良流态的问题,不利于鱼类上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灵活适用于多变水流环境的丁坝式进鱼口,该进鱼口能够适应复杂水流条件,提高鱼道过鱼效率。
本发明包括如下内容:上游挡水墙,补水喷嘴和人工鱼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安徽省引江济淮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658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含有石斛的中药眼贴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针后贴全自动取片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