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蜗轮蜗杆和单侧偏心轮的两级增力式电子机械制动执行器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66940.7 | 申请日: | 202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02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杨坤;王杰;聂孟稳;常依乐;徐家川;王戈;黄壮壮;何肖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D55/226 | 分类号: | F16D55/226;F16D65/18;F16D65/22;F16D65/092;F16D65/095;F16D65/00;F16H37/12;F16H57/039;F16H53/02;F16C3/22;F16D121/24;F16D121/26;F16D121/14;F1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蜗轮 蜗杆 偏心轮 两级 增力式 电子机械 制动 执行 | ||
1.一种基于蜗轮蜗杆和单侧偏心轮的两级增力式电子机械制动执行器,其特征在于:
电机(1)为旋转电机,电机轴(29)上设有外花键;
基于蜗轮蜗杆和单侧偏心轮的两级增力式电子机械制动执行器的安装基体包括第一侧板(3)、顶板(4)、第二侧板(20)、底板(25)、第三侧板(27)、后板(30)、前板(33);
顶板(4)、第二侧板(20)、底板(25)均为长方体结构;
底板(25)的左端面与第二侧板(20)的左端面共平面,底板上端面(G3)与第二侧板(20)的下端面共平面且固定连接,底板(25)的左端面平行于底板右端面(G2),第二侧板(20)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二侧板右端面(B3);
底板前端面(G1)与前板前端面(C2)共平面,底板上端面(G3)与前板(33)的下端面共平面且固定连接,前板(33)的下端面平行于前板上端面(C1),前板(33)的后端面平行于前板前端面(C2);
底板(25)的后端面与后板(30)的后端面共平面,底板上端面(G3)与后板(30)的下端面共平面且固定连接,后板(30)的下端面平行于后板上端面(F1),后板(30)的后端面平行于后板前端面(F2);
第三侧板前端面(D1)与底板前端面(G1)、前板前端面(C2)共平面;第三侧板(27)的后端面与底板(25)的后端面、后板(30)的后端面共平面;第一前板右端面(C3)与第三侧板左端面(D3)共平面且固定连接;第一后板右端面(F3)与第三侧板左端面(D3)共平面且固定连接;第三侧板(27)的后端面平行于第三侧板前端面(D1);
底板上端面(G3)与第三侧板下端面(D4)共面并固定连接,第三侧板左端面(D3)与底板上端面(G3)夹角为钝角,第三侧板左端面(D3)与第三侧板(27)的右端面平行;
前板左端面(C5)与第二侧板(20)的左端面共平面,第二侧板前端面(B2)与前板(33)的后端面共平面且固定连接,第二侧板(20)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二侧板右端面(B3),前板(33)的后端面平行于前板前端面(C2);
后板左端面(F5)与第二侧板(20)的左端面共平面,第二侧板(20)的后端面与后板前端面(F2)共平面且固定连接;
顶板前端面(A3)与前板前端面(C2)共平面,顶板(4)的下端面与前板上端面(C1)共平面且固定连接;顶板(4)的左端面与第二侧板(20)的左端面共平面,顶板(4)的下端面与第二侧板上端面(B1)共平面且固定连接;顶板(4)的后端面与后板(30)的后端面共平面,顶板(4)的下端面与后板上端面(F1)共平面且固定连接;顶板(4)的下端面平行于顶板上端面(A2),第二侧板(20)的左端面平行于第二侧板右端面(B3),后板(30)的后端面平行与后板前端面(F2);第二侧板右端面(B3)、前板前端面(C2)、后板前端面(F2)均垂直于顶板上端面(A2);
第一侧板前端面(E1)与底板前端面(G1)、第三侧板前端面(D1)、顶板前端面(A3)共平面;第一侧板(3)的后端面与底板(25)的后端面、第三侧板(27)的后端面、顶板(4)的后端面共平面;第一侧板前端面(E1)与第一侧板(3)的后端面平行;第一侧板(3)的左端面与第二前板右端面(C4)共平面且固定连接;第一侧板(3)的左端面与第二后板右端面(F4)共平面且固定连接;第一侧板上端面(E3)与顶板(4)的下端面共平面且固定连接,第一侧板右端面(E2)与顶板上端面(A2)夹角为钝角;
第三侧板(27)的右端面与第一侧板(3)的下端面共平面,第三侧板上端面(D2)与第一侧板(3)的左端面共平面并固定连接,第三侧板(27)的右端面平行于第三侧板左端面(D3),且垂直于第一侧板(3)的左端面;
第一侧板右端面(E2)上设有电机轴通孔(32)和四个电机固定螺纹孔(31),电机固定螺纹孔(31)用于固定电机(1),其数目不限于4;
电机(1)通过电机固定螺栓(2)、电机固定螺纹孔(31)与第一侧板(3)实现固定连接,电机轴(29)的中心线与电机轴通孔(32)的中心线重合,并垂直于第一侧板右端面(E2);
蜗杆(28)的一端为蜗杆内花键孔(48),另一端与蜗杆轴承安装轴(49)固定连接,蜗杆轴承安装轴(49)的中心轴线与蜗杆(28)的中心轴线重合;
电机轴(29)穿过电机轴通孔(32)后,与蜗杆内花键孔(48)中的内花键配合连接;
第二侧板右端面(B3)上设有第一右侧板通孔(35)和第二右侧板通孔(36),第一右侧板通孔(35)和第二右侧板通孔(36)的中心线均垂直于第二侧板右端面(B3),第一右侧板通孔(35)中心线和第二右侧板通孔(36)中心线所在的平面平行于第二侧板上端面(B1);
后制动衬片导轨座(21)为板状结构,后制动衬片导轨座上端面(I1)上设有第一后制动衬片导轨座通孔(43)和第二后制动衬片导轨座通孔(40);
后制动衬片导轨座(21)与第二侧板(20)固定连接,后制动衬片导轨座(21)的下端面与第二侧板右端面(B3)共平面,后制动衬片导轨座(21)的下端面平行于后制动衬片导轨座上端面(I1);
第一右侧板通孔(35)、第二右侧板通孔(36)的孔径与第一后制动衬片导轨座通孔(43)、第二后制动衬片导轨座通孔(40)的孔径相等,安装后,第一右侧板通孔(35)的中心轴线与第一后制动衬片导轨座通孔(43)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二右侧板通孔(36)的中心轴线与第二后制动衬片导轨座通孔(40)的中心轴线重合;
后板前端面(F2)上设有第一旋转轴安装孔(34),前板(33)的后端面上设有第二旋转轴安装孔(37),第一旋转轴安装孔(34)和第二旋转轴安装孔(37)的中心轴线相重合,且垂直于后板前端面(F2);
旋转轴(7)的中心轴线与第一旋转轴安装孔(34)和第二旋转轴安装孔(37)的中心轴线相重合,旋转轴(7)固定在第一旋转轴安装孔(34)和第二旋转轴安装孔(37)之间;
蜗杆安装基体(26)为长方体结构,蜗杆安装基体后端面(H1)上依次设有第二蜗杆轴承安装孔(39)、第一蜗杆轴承安装孔(38),第一蜗杆轴承安装孔(38)的中心轴线和第二蜗杆轴承安装孔(39)的中心轴线重合,第一蜗杆轴承安装孔(38)的中心轴线垂直于蜗杆安装基体后端面(H1),且平行于蜗杆安装基体上端面(H2),第二蜗杆轴承安装孔(39)的半径大于第一蜗杆轴承安装孔(38)的半径,蜗杆轴承(24)置于第二蜗杆轴承安装孔(39)中,一端由第一蜗杆轴承安装孔(38)与第二蜗杆轴承安装孔(39)形成的凸肩固定,一端由轴承盖(23)固定,蜗杆轴承安装轴(49)穿过第一蜗杆轴承安装孔(38),与蜗杆轴承(24)的内圈配合;蜗杆安装基体上端面(H2)平行于第三侧板左端面(D3),蜗杆安装基体(26)的下端面与第三侧板左端面(D3)重合,且固定连接,蜗杆安装基体后端面(H1)和蜗杆安装基体左端面(H3)垂直于第三侧板左端面(D3);
制动钳由制动钳前板(15)、第一制动钳支撑柱(14)和第二制动钳支撑柱(46)组成;制动钳前板(15)为左右对称结构,中间设有制动钳前板U形槽(47),前制动衬片(16)通过制动钳前板U形槽(47)与制动钳前板(15)固定连接;
制动钳前板(15)通过第一制动钳支撑柱(14)和第二制动钳支撑柱(46)与第二侧板(20)固定连接;第一制动钳支撑柱(14)和第二制动钳支撑柱(46)均为长方体结构;制动钳前板上端面(L3)、第一制动钳支撑柱上端面(K3)、第二制动钳支撑柱上端面(J3)与第二侧板上端面(B1)共平面;第一制动钳支撑柱后端面(K1)、第二制动钳支撑柱后端面(J1)与第二侧板(20)的左端面共平面;第一制动钳支撑柱前端面(K5)、第二制动钳支撑柱前端面(J5)与制动钳前板后端面(L1)共平面;第一制动钳支撑柱左端面(K4)、制动钳前板左端面(L4)与后板(30)的后端面共平面;第二制动钳支撑柱右端面(J2)、制动钳前板右端面(L2)与前板前端面(C2)共平面;
偏心轮(6)为柱状结构,偏心轮前端面(M4)上设有旋转轴通孔(50),旋转轴通孔(50)的轴线垂直与偏心轮前端面(M4),偏心轮前端面(M4)平行于偏心轮后端面(M2);
装配后,旋转轴(7)、第一旋转轴安装孔(34)、第二旋转轴安装孔(37)、旋转轴通孔(50)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蜗轮(5)与偏心轮(6)固定连接,蜗轮连接面(N1)与偏心轮蜗轮连接面(M3)共平面;蜗轮(5)的中心轴线与旋转轴通孔(50)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蜗轮(5)与蜗杆(28)相互配合;
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22)和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53)为圆筒形结构,二者的外径、内径、长度均相等,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上端面(P1)平行于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下端面(P2),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上端面(Q1)平行于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下端面(Q2),在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上端面(P1)上均匀分布有6个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螺栓孔(51),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螺栓孔(51)的数目不限于6;在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上端面(Q1)上均匀分布有6个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螺栓孔(52),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螺栓孔(52)的数目不限于6;
后制动衬片底座(9)为长方体结构,后制动衬片底座(9)的下端面平行于后制动衬片底座上端面(O1),在后制动衬片底座(9)的下端面上设有滚针轴承安装槽(54),滚针轴承安装槽(54)为矩形结构,滚针轴承(8)固定安装在滚针轴承安装槽(54)中,滚针轴承(8)的滚针垂直于后制动衬片底座右端面(O2);
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22)和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53)与后制动衬片底座(9)固定连接,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下端面(P2)和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下端面(Q2)与后制动衬片底座上端面(O1)共平面,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22)和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53)的中心轴线相互平行,且垂直于后制动衬片底座上端面(O1);
偏心轮(6)通过偏心轮工作面(M1)与滚针轴承(8)接触,并推动后制动衬片底座(9)运动;
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22)与第一后制动衬片导轨座通孔(43)、第一右侧板通孔(35)的中心线相互重合,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22)依次穿过第一后制动衬片导轨座通孔(43)、第一右侧板通孔(35),与后制动衬片安装底板(19)固定连接;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53)与第二后制动衬片导轨座通孔(40)、第二右侧板通孔(36)的中心线相互重合,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53)依次穿过第二后制动衬片导轨座通孔(40)、第二右侧板通孔(36),与后制动衬片安装底板(19)固定连接;
在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22)和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53)外部各套有一根回位弹簧(10),两根回位弹簧的中心轴线分别与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22)和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53)的中心轴线重合,回位弹簧(10)固定于后制动衬片导轨座(21)与后制动衬片底座(9)之间;
后制动衬片安装底板(19)为长方体结构,后制动衬片固定座前端面(R1)设有位置与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螺栓孔(51)和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螺栓孔(52)一一对应后制动衬片固定座螺栓孔(55),后制动衬片固定座螺栓孔(55)为沉头螺栓孔;后制动衬片安装底板(19)通过后制动衬片座固定螺栓(13)、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螺栓孔(51)、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螺栓孔(52)、后制动衬片固定座螺栓孔(55)与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22)、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53)固定连接;后制动衬片固定座后端面(R3)与第一后制动衬片导向柱上端面(P1)、第二后制动衬片导向柱上端面(Q1)共平面,后制动衬片固定座后端面(R3)平行于后制动衬片固定座前端面(R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6694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