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共焦反射式变倍扩束镜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71857.9 | 申请日: | 2021-09-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545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22 |
发明(设计)人: | 陈和;孙雨婷;陈思颖;张寅超;郭磐;檀望舒;王立福;蒋广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2B27/09 | 分类号: | G02B27/09 |
代理公司: | 北京前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60 | 代理人: | 张静;李亮谊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共焦 反射 式变倍扩束镜 | ||
1.一种双共焦反射式变倍扩束镜,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第一抛物面反射镜,其具有第一曲率半径,
第二抛物面反射镜,其具有第二曲率半径,第二抛物面反射镜和第一抛物面反射镜共焦同轴,二者顶点距离为二者的焦距之差,二者构成第一反射扩束系统,使得入射光束沿光轴入射到第一抛物面反射镜,光轴旋转90°后入射到第二抛物面反射镜,光轴旋转90°后与入射光束方向平行以实现第一次扩束,
第一反射镜,其接收且反射第一次扩束后的入射光束,
无焦变倍系统,其设在所述第一反射镜的反射光路上以第二次扩束来自所述第一反射镜的入射光束,
第二反射镜,其接收且反射第二次扩束后的入射光束,
第三抛物面反射镜,其具有第三曲率半径,第三抛物面反射镜和第二抛物面反射镜焦点重合,第三抛物面反射镜和第二抛物面反射镜构成第二反射扩束系统,使得来自第二反射镜的入射光束沿光轴入射到第三抛物面反射镜,光轴旋转90°后入射到第二抛物面反射镜,光轴旋转90°后与入射光束方向平行以实现第三次扩束,第二曲率半径大于第三曲率半径,第三曲率半径大于第一曲率半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共焦反射式变倍扩束镜,其特征在于,优选的,所述无焦变倍系统包括,
第一负透镜,其接收以及通过来自第一反射镜的入射光束,
第二负透镜,其平行于所述第一负透镜以接收和通过来自第一负透镜的入射光束,第二负透镜与所述第一负透镜之间的第一间距可调,
正透镜,其平行于所述第二负透镜以接收和通过来自第二负透镜的入射光束,正透镜与所述第二负透镜之间的第二间距可调,所述第一负透镜、所述第二负透镜和正透镜共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共焦反射式变倍扩束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透镜口径大于第一负透镜的口径以及第二负透镜的口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共焦反射式变倍扩束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负透镜焦距为-20mm,所述第二负透镜焦距为-30mm,所述正透镜焦距为60mm,所述正透镜、第一负透镜以及第二负透镜平行于所述第二抛物面反射镜或第一抛物面反射镜的光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双共焦反射式变倍扩束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曲率半径为300mm,第三曲率半径为150mm,第一曲率半径为6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共焦反射式变倍扩束镜,其特征在于,第一抛物面反射镜、第二抛物面反射镜或第三抛物面反射镜满足非球面公式: ,其中,r为曲率半径,k=-1,c为曲率半径的导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共焦反射式变倍扩束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镜与第二反射镜对称安装,第一反射镜朝向第三抛物面反射镜且倾斜角为-45°,第二反射镜朝向第三抛物面反射镜其倾斜角为4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双共焦反射式变倍扩束镜,其特征在于,第一反射镜高度为光轴上方300mm,所述第二反射镜的高度为光轴下方15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共焦反射式变倍扩束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镜的最小通光口径大于入射光束直径的30倍,最大通光口径不小于入射光束直径的120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共焦反射式变倍扩束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镜的口径大于第一反射镜的口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1857.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