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并行车辆的动态称重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72115.8 | 申请日: | 202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243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0 |
发明(设计)人: | 吴超群;孔祥霖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G19/03 | 分类号: | G01G19/03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丁倩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并行 车辆 动态 称重 方法 设备 系统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涉及一种并行车辆的动态称重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其方法包括:路面上并行铺设有多组称重传感器组,每一组称重传感器组至少包括两个称重传感器,每一组称重传感器组的各称重传感器沿路面的行驶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宽度小于最小车辆的轮距;具体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各称重传感器组的电信号,从所述电信号中截取并行车辆对应的信号段,并按称重传感器组的排列顺序组成信号组;提取所述信号组中不为零的信号段,得到有效信号组;通过对比所述有效信号组中相邻信号段的波形特征,对各信号段的所属车辆进行分车,基于分车后的有效信号组计算并行车辆中各车辆的重量。本申请具有并行车辆动态称重结果准确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态称重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并行车辆的动态称重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道路桥梁建设取得了十分可观的发展。但是,伴随交通运输产业的迅猛发展,部分企业与个人为了谋取暴利,常常违规超重运输货物,甚至对运输车辆进行违法改造以适应更大的货物运输量。种种违法行为严重影响我国交通基础建设的正常使用,增加了相关维护费用,同时也严重影响车辆运行中的安全,甚至扰乱我国和谐有序的社会经济秩序。要想治理超载,车辆称重系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对于车辆的称重,传统的方法都是在静态下进行的,这种整车测量方法准确度虽然很高,但是存在着很大的缺点:如价格较高、实际应用中停止车辆运行进行重量测量不方便、效率低,因此动态称重技术的需求巨大。
目前的动态称重系统在多辆车通过时,由于存在左压边、右压边和并行跨道等情况,难以准确将不同车辆的信号区分开,造成动态称重系统准确度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并行车辆的动态称重方法、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用以解决动态称重系统分车不准确,导致称重结果不准确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并行车辆的动态称重方法,路面上并行铺设有多组称重传感器组,每一组称重传感器组至少包括两个称重传感器,每一组称重传感器组的各称重传感器沿路面的行驶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称重传感器的宽度小于最小车辆的轮距;所述动态称重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各称重传感器组的电信号,从所述电信号中截取并行车辆对应的信号段,并按称重传感器组的排列顺序组成信号组;
提取所述信号组中不为零的信号段,得到有效信号组;
通过对比所述有效信号组中相邻信号段的波形特征,对各信号段的所属车辆进行分车,基于分车后的有效信号组计算并行车辆中各车辆的重量。
可选的,从所述电信号中截取并行车辆对应的信号段,具体为:
获取并行车辆的驶入信号以及驶离信号,根据所述驶入信号以及驶离信号对各称重传感器组的电信号进行截取,得到并行车辆通过时的信号段。
可选的,通过对比所述有效信号组中相邻信号段的波形特征,对各信号段的所属车辆进行分车,基于分车后的有效信号组计算并行车辆中各车辆的重量,具体为:
判断所述有效信号组中是否存在波形一致的相邻信号段,如果是,则从所述有效信号组中剔除波形一致的相邻信号段,得到待分车信号组;
通过对比所述待分车信号组中相邻信号段的波形特征,对各信号段的所属车辆进行分车,基于分车后的待分车信号组计算并行车辆中各车辆的重量。
可选的,从所述有效信号组中剔除波形一致的相邻信号段,还包括:
根据波形一致的相邻信号段计算所属车辆的重量。
可选的,通过对比所述待分车信号组中相邻信号段的波形特征,对各信号段的所属车辆进行分车,基于分车后的待分车信号组计算并行车辆中各车辆的重量,具体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21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夹芯保温墙体支撑受力组合件
- 下一篇:工作模式的切换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