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固液混合物颗粒阻塞的变刚度柔性夹爪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72487.0 | 申请日: | 202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331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梁斌;尹向辉;李寿杰;王学谦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B25J15/00 | 分类号: | B25J15/00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王震宇 |
地址: | 518055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混合物 颗粒 阻塞 刚度 柔性 | ||
一种基于固液混合物颗粒阻塞的变刚度柔性夹爪,包括弹性膜囊,所述弹性膜囊内充有固体颗粒与液体的混合液,夹取物体时将所述弹性膜囊内的液体抽出,使所述固体颗粒阻塞聚团,所述弹性膜囊根据所述物体的表面形状自适应地改变形状,并通过所述固体颗粒的阻塞聚团作用夹紧所述物体。该柔性夹爪适合对形状与表面特性较复杂的物品的抓取,并适合应用于水下对于材质较软、表面较滑的生物样本的抓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的抓取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固液混合物颗粒阻塞的变刚度柔性夹爪。
背景技术
随着城市河流环境治理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开发,水下机器人技术成为机器人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其中水下抓取作为水下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并以其较高的实施难度,成为研究难点。
传统机器人的抓取,一种是应用于生产环境中,采用特定的夹具抓取大小、形状、重量等较为统一的物品,通过理论计算、实际测验等方法实现抓取力、抓取姿态与抓取精度之间的平衡,不需要控制闭环或仅需要较简单的控制闭环;一种是应用于复杂场景下对大小、形状、重量等不统一的物品进行抓取,需要机器视觉、力传感或机器触觉等与夹具的驱动形成控制闭环,成本高技术复杂,实施难度高。
水下抓取通常面向大小、形状、重量等无法精确确定的物品,且物品通常表面较滑,材质软硬变化范围较大,比空气中的物品具有更复杂的表面特性,不利于抓取。水下的水压、水流运动、导电性等特性不利于精密传感器与驱动器的应用,难以形成复杂的抓取控制闭环。水下抓取一类较多的应用为水下生物样本(鱼类、软体生物类)的抓取,该类物体材质较软且通常表面较滑,难以通过以摩擦力为主要抓取力的常用抓取手段进行抓取。目前水下抓取一种是传统机器人抓取在水下的应用,面临上述技术问题且效果不理想,一种是用网捕捞、吸水等水下特定的技术方案,难以实现精确抓取。
一种气动颗粒阻塞夹爪的原理为,在软囊内有大量小颗粒,并填充至半满,当软囊压紧于物体时,软囊包裹物体,抽取软囊内空气,颗粒受气压压紧为紧密状态,可夹取物体。其缺陷是使用时只能上下方向夹取物体,否则软囊内颗粒分布不均,且该方案无法夹取相对软囊尺寸较大的物体。另外,该方案软囊内有大量气体,难以在水下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固液混合物颗粒阻塞的变刚度柔性夹爪,适用于复杂物体的水下抓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固液混合物颗粒阻塞的变刚度柔性夹爪,包括弹性膜囊,所述弹性膜囊内充有固体颗粒与液体的混合液,夹取物体时将所述弹性膜囊内的液体抽出,使所述固体颗粒阻塞聚团,所述弹性膜囊根据所述物体的表面形状自适应地改变形状,并通过所述固体颗粒的阻塞聚团作用夹紧所述物体。
进一步地:
所述固体颗粒与液体混合成密度与水相近的悬浮液,密度为0.9-1.1g/cm3,优选为1.03g/cm3。
所述固体颗粒为聚十二内酰胺材料,所述液体为NaCl溶液或糖水溶液;优选地,所述NaCl溶液按重量份含0.9份NaCl与100份水;优选地,所述固液混合液由50到80份所述固体颗粒与100份的所述NaCl溶液混合而成。
所述弹性膜囊为单个或多个囊膜。
包括单个弹性膜囊、底座、管道和过滤网,所述底座上具有通孔,所述弹性膜囊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并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管道连通,所述管道连接水泵,所述弹性膜囊的入口设置有过滤网,用于在抽取所述液体时过滤所述固体颗粒;优选地,所述弹性膜囊为半球形;在抓取物体时使所述弹性膜囊压紧物体,并通过所述管道将所述弹性膜囊中的液体抽出,所述弹性膜囊内的固体颗粒聚集夹紧所述物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未经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24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