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体后部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73078.2 | 申请日: | 202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1301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曽篠泰教;竹内真理;稻叶亮司;大石达弥;佐藤出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王茜;臧建明 |
地址: | 日本东京港区南青山2***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体 后部 结构 | ||
1.一种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柱,从车体左右的后部向车顶侧部延伸,将车外侧的柱外件与车内侧的柱内件相互接合而形成闭合截面;
避震器外壳,覆盖后避震器的上部区域;以及
角撑,将所述避震器外壳与所述后柱连结,
所述柱内件以所述避震器外壳的顶壁的上方位置为界分离为前侧内板与后侧内板而构成,
在所述前侧内板与所述后侧内板之间配置有远离部,
在所述前侧内板和所述后侧内板的面向所述远离部的端缘,形成有隔板部,所述隔板部以截面大致L字状折曲,且对与所述柱外件之间的闭合截面进行补强,
所述角撑的上部以堵塞所述远离部的方式结合于所述前侧内板和所述后侧内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板部结合于所述柱外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撑的上部结合于所述柱内件的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外件在与所述柱内件的远离部对应的位置的、车宽方向内侧的端部,具有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地延伸的凸缘部,
所述角撑结合于所述柱外件的所述凸缘部、和所述避震器外壳的与车宽方向大致正交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撑包含经前后分割的多个角撑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一个所述角撑板形成有堵塞部,所述堵塞部将所述前侧内板与所述后侧内板的侧面之间的由所述远离部形成的间隙堵塞。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柱外件横跨所述远离部而结合于所述后侧内板和所述前侧内板,并且前部侧分支为向前方延伸的前方伸出部与向车宽方向内侧延伸的内侧伸出部,
所述前方伸出部结合于车顶侧梁,
所述内侧伸出部结合于后车顶拱门。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角撑具有大致U字状的截面沿上下方向连续的U字状截面部,
所述前侧内板和所述后侧内板的各所述隔板部以与所述U字状截面部的前侧的棱线和后侧的棱线的各伸出方向匹配的方式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避震器外壳,以与所述U字状截面部的前侧的棱线和后侧的棱线的各伸出方向匹配的方式,安装有前侧补强构件和后侧补强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体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避震器外壳具有从所述顶壁的车宽方向外侧的端部向上方伸出的接合凸缘,
所述柱外件具有从车宽方向外侧抵接于所述接合凸缘并接合于所述接合凸缘的接合壁,
关于所述柱内件,下壁设定得低于所述接合凸缘的上端部,并且在所述接合凸缘的车宽方向内侧位置配置有前后宽度较所述接合凸缘更宽的所述远离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3078.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