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74869.7 | 申请日: | 202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53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田阳;李宏民;张亚辉;苗静;仝博宇;田晓润;姬晓宇;刘丛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燕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K17/04 | 分类号: | B60K17/04;B60K17/02;B60K1/02;B60L7/1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何圣斐;李洪福 |
地址: | 066004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耦合 驱动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包括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复合行星排机构、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行星齿轮组壳体、输出轴和差速器;第一电动机通过第一输入轴与第一行星轮相接,第二电动机通过第二输入轴与太阳轮相接,其中第一、第二制动器分别制动第二输入轴、齿圈。复合行星排机构将两电机的转速耦合在一起,其中第二行星轮作为输出将动力经行星架传递至减速齿轮,减速齿轮将动力传递至输出轴,输出轴传递出的动力经差速器分流后驱动汽车行驶。该动力驱动系统能够实现四种驱动模式,其中由于转速耦合模式的存在使得电动机可以高效地工作,从而节约电能。同时与现有研究热点中的多模耦合动力驱动系统相比,其优势在于结构简单,制造成本降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新能源汽车以其节能、环保等优点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我国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中的研究明显处于落后地位。为解决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效率低、续航里程差、电池功率低等问题,我国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目前电驱动系统主流方案分为电机集中式驱动与分散式驱动两个大类。其中集中式驱动中可以分为直接驱动、电机与多档AMT耦合驱动;分散式驱动主要是有轮边电机与轮毂电机两个大方向。在电机与多档AMT耦合驱动的策略中由于AMT在换挡过程中存在动力中断现象,因而现在电机与多档AMT耦合驱动策略中主要使用两个电动机与行星齿轮组耦合驱动来解决相关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搭载双电机的行星齿轮组耦合驱动系统,用以解决电动汽车运行效率低、续航里程差、电池功率低等关键问题。本发明为了能够实现双电机的转速耦合创新性地发明了一种新型行星排结构,同时该发明也具备工作模式多样,电池使用效率高、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所提出的一种双电机耦合驱动系统,包括第一电动机、第二电动机、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第一制动器、第二制动器、复合行星排机构、行星齿轮组壳体、输出轴、减速齿轮和差速器;所述第一电动机与第一输入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输入轴的另一端与复合行星排机构连接;所述第二电动机与第二输入轴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输入轴的另一端与复合行星排机构连接;所述行星齿轮组壳体设置在复合行星排机构的外部;所述第一制动器的一侧固定在车架上,另一侧与第二输入轴连接;所述第二制动器的一侧固定在行星齿轮组壳体上,另一侧与复合行星排机构连接;所述复合行星排机构的输出端与减速齿轮连接,所述减速齿轮与输出轴的一端连接,所述输出轴通过差速器与车轴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复合行星排机构包括太阳轮、第一行星轮、第二行星轮、行星架和齿圈;所述太阳轮通过第二输入轴与第二电动机连接;所述第一行星轮同轴设置在太阳轮输入端的外侧,并通过第一输入轴与第一电动机连接;所述第二行星轮同轴设置在太阳轮输出端的外侧,所述行星架连接在第二行星轮输出端的外侧之间,并与减速齿轮连接;所述齿圈设置在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的圆周外侧之间。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使得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得到有效提升,在不同速度以及扭矩需求下使用不同的模式,更好地利用电池,让整个车辆驱动系统高效的工作,降低能量消耗,进而提高驱动系统的效率。在另一方面本驱动系统由于使用双电机驱动,只需控制电机及制动器的工作状态便可完成不同模式之间切换,可以很好地避免车辆换挡过程中动力中断这一难题,使驾驶人员舒适感提高。
同时与现有研究热点中多模动力耦合驱动系统相比,该动力驱动系统属于转速耦合驱动系统,虽然缺少了扭矩耦合驱动模式,但制造难度大大降低了,另外值得强调的一点是,虽然与多模耦合动力驱动相比,驱动模式减少了,但并不代表搭载该动力驱动系统的电动汽车性能下降了,在该驱动系统的四种驾驶模式中可以发现,其存在三种单电机驱动模式,这意味着增大电机的功率即可保证汽车动力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燕山大学,未经燕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48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电缆固定保护装置
- 下一篇:一种乙醇提取废液乙醇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