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经皮介入的导管式心室辅助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75122.3 | 申请日: | 202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50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葛坦谛;王聪;史昀青;商明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科尔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1/16 | 分类号: | A61M1/16;A61M1/36 |
代理公司: | 北京喆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汪丽丽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闵行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介入 导管 心室 辅助 装置 | ||
一种经皮介入的导管式心室辅助装置,涉及心脏术用装置技术领域,包括主引流管组以及并列设置的辅助引流管组。本发明解决了传统技术中的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因辅助装置的植入,无法有效增加下肢循环血液供应,易带来下肢缺血的风险;在将血液导入至心室时,由于血流垂直冲击血管壁及瓣膜,易出现返流加重;以及双导管分别引流动静脉血,增加了血管并发症及感染风险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心脏术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经皮介入的导管式心室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心室辅助是一种生命支持技术,作为心脏急性事件及终末期心力衰竭等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挽救了众多生命。目前临床常用的心室辅助技术以ECMO为代表的体外膜肺氧合,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离心泵将静脉血从体内引出,在体外经膜式氧合器进行气体交换成为动脉血后再回输入动脉,从而达到完全或部分替代心脏和/或肺的功能。然而ECMO系统结构复杂,双导管分别引流动静脉血设计大大增加血管并发症及感染风险,且ECMO体积庞大、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临床的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现有技术中公开了一个公开号为CN112915294A的专利,该方案包括插管本体和穿刺导芯,所述插管本体内部形成有相互独立的主腔和侧腔,所述主腔为前后贯通结构,且在主腔前端外侧边开设有主腔侧孔,所述侧腔包裹于主腔后端部分的外周,且在侧腔外侧边沿同一条前后向直线开设有侧腔侧孔,插管本体在主腔侧孔和侧腔侧孔之间位置设有环形气囊,在侧腔侧孔后端延线位置设有鼓包气囊,所述环形气囊和鼓包气囊均连接有用于充放气的气囊口,该方案通过对股动脉插管结构的改进,实现一次置管能满足下肢血液的灌注,有效降低了下肢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操作方便,减小了手术风险和复杂性、以及对患者的创伤。
该装置随着生产使用过程中,暴露出了该技术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因辅助装置的植入,无法有效增加下肢循环血液供应,易带来下肢缺血的风险。
第二,该装置在将血液导入至心室时,由于血流垂直冲击血管壁及瓣膜,易出现返流加重的问题。
第三,双导管分别引流动静脉血,增加了血管并发症及感染风险,且ECMO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价格昂贵,限制了其临床的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综上可知,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经皮介入的导管式心室辅助装置,用以解决传统技术中的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因辅助装置的植入,无法有效增加下肢循环血液供应,易带来下肢缺血的风险;在将血液导入至心室时,由于血流垂直冲击血管壁及瓣膜,易出现返流加重;以及双导管分别引流动静脉血,增加了血管并发症及感染风险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经皮介入的导管式心室辅助装置,包括主引流管组以及并列设置的辅助引流管组。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主引流管组包括并列设置的进口导管与出口导管。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辅助引流管组包括与所述出口导管并联连接的旁支导管。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进口导管的进口端与所述出口导管的出口端之间还设有将其同轴设置的约束组件。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约束组件包括同轴套装固接于所述出口导管的套管,并通过所述套管的内壁与所述出口导管的外壁之间形成储液空腔。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套管上还设有对液体进行整流的整流结构。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整流结构包括沿液体流动方向呈交叉式开设有所述套管的周壁上的出液口。
作为一种优化的方案,所述整流结构还包括固接于每个所述出液口上的导流瓣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科尔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科尔夫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512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