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防错机构的轴承套圈排列装置与排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76295.7 | 申请日: | 202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989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31 |
发明(设计)人: | 王学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连云港赣榆明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7/16 | 分类号: | B23Q7/16;B24B5/36;B24B5/35;B24B41/00;B24B55/00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中联润智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572 | 代理人: | 严敏 |
地址: | 222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带防错 机构 轴承 排列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防错机构的轴承套圈排列装置与排列方法,具体涉及轴承加工技术领域,包括排列筒,所述排列筒内壁的下表面卡接有第二旋转组件,所述第二旋转组件的顶端穿过第一齿轮卡接在第一旋转组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旋转组件的上表面与连接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本发明通过设置驱动装置、旋转装置、转盘和刮板,使得该排列装置在使用的过程中无需对轴承的位置进行调整,同时采用转盘正转以及刮板反转的方式即可实现对轴承套圈的均与调整,降低单独转盘或刮板旋转而导致其效率较低的情况,且降低了轴承套圈在转盘上方移动的过程中出现卡顿的情况,同时大大降低了调整排列筒内部轴承错位的情况,保障了排列装置对轴承的排列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带防错机构的轴承套圈排列装置与排列方法。
背景技术
轴承套圈是具有一个或几个滚道的向心滚动轴承的环形零件。轴承套圈不允许有磨削烧伤和磨削裂纹存在,特别是内圈改锥度的配合面上不得有烧伤。套圈若酸洗后应进行全检,剔出烧伤产品,严重烧伤的不能返修或返修不合格的应予报废,不允许有磨削烧伤的套圈进入装配工序。
中国专利文献(CN103042446A)公开了一种轴承套圈基准面排放防错装置,其在说明书中提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工业对轴承的种类要求更加广泛、种类更加繁多,轴承结构更复杂等特点。因此,现在轴承加工中对非标轴承或者非对称性的轴承需求加大,以满足现代制造业安装定位的要求。轴承加工过程中,如果轴承套圈是非对称性的,那么要达到工艺要求,加工的难度较大,在磨加工过程中轴承套圈必须是基准面统一的,否则平面磨会出现不等量磨削、撞车等质量问题。自动磨加工生产线会造成撞车,导致产品报废。以往轴承磨加工过程中,磨削加工轴承套圈都是靠人工认面手动加料方式,或者添加感应开关、旋转气缸等装置把反面翻转来达到生产要求,以上两种方法缺点,加工效率较低、旋转汽缸旋转周期1秒钟一个,人工加工浪费人力资源,旋转汽缸需要气压带动,导致能源浪费等”但其在实际的操作应用中,并不能完全解决轴承排列过程中轴承防磨损以及安全的问题,因此在于现有的排列装置以及所引用的对比案例中所描述的装置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目前的轴承套圈的排列放置装置是通过口径略大于轴承套圈直径的输送通道与挡块相配合对轴承套圈进行排列放置的,然而此方式轴承套圈会在倾斜的输送通道内获得较大冲击力,对轴承造成磨损,降低轴承的合格率。
2、在排列轴承的过程中,由于轴承形状的问题,导致目前的大部分设备在排列轴承时往往难以匹配轴承的排列孔,同时,排列装置内部容易出现轴承卡顿的情况,导致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效率难以达到标准,且需要耗费时间对其内部错位的轴承进行调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防错机构的轴承套圈排列装置与排列方法,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目前的轴承套圈的排列放置装置是通过口径略大于轴承套圈直径的输送通道与挡块相配合对轴承套圈进行排列放置的,然而此方式轴承套圈会在倾斜的输送通道内获得较大冲击力,对轴承造成磨损,降低轴承的合格率,且在排列轴承的过程中,由于轴承形状的问题,导致目前的大部分设备在排列轴承时往往难以匹配轴承的排列孔,同时,排列装置内部容易出现轴承卡顿的情况,导致其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效率难以达到标准,且需要耗费时间对其内部错位的轴承进行调整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防错机构的轴承套圈排列装置,包括排列筒,所述排列筒内壁的下表面卡接有第二旋转组件,所述第二旋转组件的顶端穿过第一齿轮卡接在第一旋转组件的下表面,所述第一旋转组件的上表面与连接轴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的内壁与第二旋转组件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传动装置,所述连接轴通过传动装置与旋转装置的外表面传动连接,所述旋转装置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相啮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连云港赣榆明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连云港赣榆明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629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快速干燥高强度薄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高阻尼汽缸座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