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满足动态热舒适性的通风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77473.8 | 申请日: | 2021-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023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刘淑丽;陈廷森;张少良;纪文杰;沈永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61D27/00 | 分类号: | B61D2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正阳理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39 | 代理人: | 邬晓楠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满足 动态 舒适 通风 系统 方法 | ||
1.一种满足动态热舒适性的通风系统及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空调制冷机组(2)、送风主管(3)、送风单元(6/8/10)、回风单元(7/9)、末端送风装置(4);所述空调机组(2)用于为车厢提供制冷空气;所述送风主管(3)用于将处理后的冷空气进行输送;所述送风单元(6/8/10)包括百叶送风口与送风支管;所述回风单元(7/9)包括百叶回风口与回风支管;所述末端送风装置(4)采用涡轮增压实现末端送风;所述末端送风装置(4)用于向目标区域进行精准送风,增强局部气流扰动,提高热舒适度,包括进气口(11)、涡轮(12)、电机(13)、涡轮主机部分与出风口部分连接处(14)、出风圈(15);所述涡轮(12)根据车厢所需最大送风量进行选型,根据乘客需要进行智能化切换;
所述末端送风装置涡轮主机部位安装在送风管道(3)内,出风圈(15)固定安装在车厢顶部;
所述空调系统由空调机组(2)将空气进行处理,经由送风主管(3)输送、从送风单元(6/8/10)送入移动交通工具车厢内部、移动交通工具车厢内一部分空气经回风单元(7/9)进入空调机组(2)进行再处理;送风主管(3)内的冷空气经所述末端送风装置进气口(11)进入,经电机(13)的作用带动涡轮机(12)实现涡轮增压,冷空气然后从狭缝出风圈(15)送出,实现冷空气强射流;将基于涡轮技术的末端送风装置(4)引入移动交通工具车厢(1)内,通过将末端送风装置的涡轮主机部分引入到送风管道内,将出风圈部分置于车厢内,送风管道里的冷空气从涡轮主机部分的进风口进入,经面积非常小的狭缝出风圈(15)以较大速度送出,带动周围气流运动,实现“空气倍增”;通过增强目标区域的空气扰动,进而增强冷空气与车厢内空气均匀混合,使之满足乘客动态热舒适需求;减少空气滞留带来的弊端,加强乘客与空气的对流换热,使空调送风均匀送到目标区域,有效降低车厢内温度,提高乘客热舒适度;通过根据车厢内人员数目智能化切换末端送风装置功率,实现按需求送风。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动态热舒适性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非常小的狭缝宽为1~2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动态热舒适性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管道紧贴车厢顶棚,所述风管与涡轮机连接处管口呈圆形设置,与百叶送风口和百叶回风口连接处管口呈矩形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动态热舒适性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百叶送风口为双层百叶风口;
所述双层百叶送风口配置用于调节送风量的风量调节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动态热舒适性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回风口为单层百叶风口。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动态热舒适性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送风装置包括涡轮主机部分与末端出风圈部分;
所述末端送风装置涡轮主机部分与末端出风圈部分分离处设计成方便拆装的卡口状,通过卡口进行连接,进而实现主机部位与末端出风口部分分体式设计,根据移动交通工具车厢布局结构调整末端出风口安装位置,便于拆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动态热舒适性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为了最大程度实现精准送风,所述末端送风装置送风角度θ满足约束关系θ=arctan L/H;其中,L为两个送风装置之间的水平距离,H为送风装置距离地板的高度。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满足动态热舒适性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为了营造良好的气流组织,所述末端送风装置在列车中轴位置处安装。
9.如权利要求1、2、3、4、5、6、7或8所述的一种满足动态热舒适性的通风系统,其特征在于:安装及工作方法为,
步骤1:根据移动交通工具车厢(1)类型,确定车厢几何尺寸和布局,立柱扶手(5)的位置;
步骤2:确定车厢空调系统送风方式,确定送风主管(3)位置,送风单元(6/8/10)位置,回风单元(7/9)位置;
步骤3:根据车厢几何尺寸和布局,根据送风角度约束关系θ=arctan L/H;确定送风模式的合理送风角度;
步骤4:根据步骤3确定的送风角度确定末端送风装置出风口角度;
步骤5:根据移动交通工具车厢(1)几何尺寸及立柱扶手(5)位置,再结合负荷计算,确定末端送风装置(4)安装位置及数目;
步骤6:根据移动交通工具车厢(1)顶棚空间,确定末端送风装置(4)的参数,所述末端送风装置(4)的参数包括几何尺寸,外观,功率,材料;
步骤7:将末端送风装置的涡轮主机部分与出风圈(15)部分进行分离,末端送风装置涡轮主机部位安装在送风管道(3)内,出风圈(15)固定安装在车厢顶部,并且在连接处(14)进行卡口连接;
步骤8:所述空调系统由空调机组(2)将空气进行处理,经由送风主管(3)输送、从送风单元(6/8/10)送入移动交通工具车厢内部、移动交通工具车厢内一部分空气经回风单元(7/9)进入空调机组(2);送风主管(3)内的冷空气经所述末端送风装置进气口(11)进入,经电机(13)的作用带动涡轮机(12)实现涡轮增压,将冷空气从狭缝出风圈(15)以较大速度送出,实现冷空气强射流;将基于涡轮技术的末端送风装置(4)引入移动交通工具车厢内,即通过将末端送风装置的涡轮主机部分引入到送风管道内,出风圈部分(15)置于车厢内,送风管道里的冷空气从涡轮主机部分的进风口进入,经面积非常小的狭缝出风圈(15)以较大速度送出,带动周围气流运动,实现“空气倍增”;通过良好的气流组织,减少空气滞留,增强乘客与空气的对流换热,使空调送风均匀送到目标区域,有效降低车厢内(1)温度,提高乘客热舒适度;通过增强目标区域的空气扰动,进而增强冷空气与车厢内(1)空气均匀混合,使送到乘客的空气满足动态热舒适需求;通过根据车厢内(1)人员数目智能化切换末端送风装置功率,实现按需求送风,满足乘客动态热舒适;通过将末端送风装置的涡轮主机部分置于送风管道内,出风圈部分置于车厢内,利用卡口将这两部分在车厢中轴处连接并间隔安装,使之结构紧凑,布置合理,安全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7747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