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压型负阻变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89909.5 | 申请日: | 2021-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52275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25 |
发明(设计)人: | 郑琼林;杨晓峰;赵治钧;王淼;陈茂鲁;顾靖达;游小杰;刘建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M3/04 | 分类号: | H02M3/04;H02M3/06;H02M3/10;B60M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闫萍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压 型负阻 变换器 | ||
1.一种降压型负阻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非隔离降压变换模块、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第一连接端(61)、第二连接端(62)、第三连接端(63)、第四连接端(64)、第五连接端(65)和第六连接端(66);
所述非隔离降压变换模块和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通过公共连接端连接;
所述公共连接端为:第五连接端(65)和第六连接端(66);
所述非隔离降压变换模块用于:将直流牵引变电所的电压变换为中间电压,再将中间电压作为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的输入电压;
所述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包括:输入电容C1、输出电容C2、中间电容C3、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
所述输入电容C1的上端与第五连接端(65)、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二开关S2的上端、输出电容C2的上端均连接;
所述输入电容C1的下端与第六连接端(66)、第一开关S1的左端、第三连接端(63)均连接;
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与第一开关S1的右端、中间电容C3的一端均连接;
所述中间电容C3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关S2的下端、第二电感L2的一端均连接;
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输出电容C2的下端、第四连接端(64)均连接;
第三连接端(63)和第四连接端(64)构成负阻抗的两个连接端;
通过调节第三连接端(63)和第四连接端(64)之间的电压实现负阻抗输出,负阻抗特性由第三连接端(63)和第四连接端(64)之间的电压与流过第三连接端(63)和第四连接端(64)的电流比例关系得到。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压型负阻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当非隔离降压变换模块输出负电压,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输入负电压时,
所述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的输入电容C1的上端为负极端,所述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的输出电容C2的上端为负极端;所述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的第一开关S1右端为负极,所述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的第二开关S2的上端为负极;
当非隔离降压变换模块输出正电压,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输入正电压时,
所述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的输入电容C1的上端为正极端,所述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的输出电容C2的上端为正极端;所述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的第一开关S1右端为正极,所述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的第二开关S2的上端为正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降压型负阻变换器,其特征在于:当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输入负电压,且当列车处于牵引工况时,第二开关S2根据负阻特性进行脉冲调制,第一开关S1断开;降压型负阻变换器在其第三连接端(63)与第四连接端(64)之间输出正极性指定幅值电压;
当非隔离负阻变换模块输入负电压,且当列车处于再生制动工况时,第一开关S1根据负阻特性进行脉冲调制,第二开关S2断开;降压型负阻变换器在其第三连接端(63)与第四连接端(64)之间输出负极性指定幅值电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89909.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