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模块化带分支支架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90383.2 | 申请日: | 2021-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662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新;符伟国;李哲昀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06 | 分类号: | A61F2/06;A61F2/07;A61F2/82;A61F2/848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翁若莹;张业民 |
地址: | 20003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治疗 胸腹 主动脉瘤 模块化 分支 支架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模块化带分支支架,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支架为覆膜支架,包括依次连通的降主动脉区近端锚定模块、内脏动脉区分支移植物模块和腹主动脉区远端锚定模块;降主动脉区近端锚定模块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亚洲人群胸腹主动脉瘤的模块化带分支的腔内血管移植物。通过模块化和不同组合方式以适应多种胸腹主动脉瘤的解剖结构,能够有效避免定制所需时间;可通过分支重建内脏动脉和肾动脉;通过组合锚定为移植物锚定和桥接提供足够摩擦力,通过导丝引导区,以方便选择分支,缩减手术难度和时间。从而有效治疗胸腹主动脉瘤,减少手术时间和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模块化带分支支架,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本发明以血流流向从近端向远端流动来定义方向。
背景技术
胸腹主动脉瘤(thoraco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TAAAs)是继发于主动脉壁薄弱,并随之形成的胸、腹主动脉局限性扩张性疾病。由于TAAA常累及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两侧肾动脉等多根内脏动脉,是非常危险的主动脉疾病。胸腹主动脉瘤发病率约为5.9/100000人年。该病的自然病程往往会出现夹层或破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达80%的TAAA患者最终会出现破裂,导致未治疗的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10%-20%。现有的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主要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腔内修复技术。开放手术由于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而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腔内修复技术是通过在血管腔内植入人工血管内支架的新的治疗方式。与开放手术相比,腔内治疗TAAA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生理压力、缩减患者住院时间,并且降低住院死亡率。目前腔内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技术有以下几种:(1)杂交技术,对于没有足够远端锚定区或者动脉瘤累及内脏动脉的患者,可将内脏动脉移植重建后再采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技术修复瘤体。杂交技术腔内修复过程简单,吻合血管远期通常高,但是仍然存在手术创伤巨大,肾动脉吻合技术要求高,脊髓缺血发生率高等问题。(2)外科医生改良血管移植物,手术医生在没有适合血管移植物的情况下,可通过开窗,缝合成品支架以适应患者TAAA解剖,但是该技术由于需要将无菌移植物在外部操作,有一定的感染风险,且这种移植物对于血管外科医生的操作技能要求极高,无法作为常规腔内治疗手段。(3)三明治技术,该技术采用现有腔内器材,在大的覆膜支架中套叠多个小支架作为分支,操作容易。多个支架在主动脉腔内挤压可能导致血流受阻及分支动脉闭塞。并且该方法易出现I型内漏。(4)八爪鱼技术,与三明治技术类似,八爪鱼技术同样是组合多种现有的分支支架以重建内脏动脉和肾动脉,但是系统结构极其复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过程中不易看清,并且支架间桥接处也极易发生内漏。(5)带分支血管移植物,虽然尚未被FDA批准,且操作应用复杂,但是带分支血管移植物能够较好符合血流动力学原理,并且分支动脉通畅率高,是潜在的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最佳方案。由于TAAA患者主动脉解剖结构和累及分支血管范围的差异,定制带分支血管移植物是胸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较为常见的选择。定制完成的移植物能够较好的契合患者的主动脉瘤体特征,但是这些移植物往往需要10-12周的时间来制备,而成品支架能大大缩短等待治疗的时间。此外,目前的胸腹主动脉带分支血管移植物主要为整体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患者复杂的解剖结构,通过将整体分支血管移植物模块化能够更好的兼顾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成品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如何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获得一种更好的适应患者复杂的解剖结构,通过将整体分支血管移植物模块化以更好的兼顾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以及成品化生产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目的,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模块化带分支支架,设为覆膜支架,包括依次连接的降主动脉区近端锚定模块、内脏动脉区分支移植物模块和腹主动脉区远端锚定模块;降主动脉区近端锚定模块通过内脏动脉区分支移植物模块和腹主动脉区远端锚定模块连通;降主动脉区近端锚定模块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未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03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