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背对背的共面波导到介质波导的转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11091353.3 | 申请日: | 2021-09-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7457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5 |
发明(设计)人: | 李晓春;孙琦;毛军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P5/08 | 分类号: | H01P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韩雪梅 |
地址: | 20110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背对背 波导 介质波导 转接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对背的共面波导到介质波导的转接结构,转接结构包括两个转接件;两个转接件分别设置在介质波导和共面波导的两个连接处,并分别与两个连接处的共面波导固定;每个转接件开设有凹槽,将介质波导卡在凹槽中,解决了介质波导和共面波导作为分立的两部分在实际应用中保持相对位置不变的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第二固定件中上升楔形的向上斜直倾斜的终端不与楔形介质波导接触,防止介质波导和共面波导之间传播的波的能量传输到第二固定件上,减少了能量损耗,实现背对背的共面波导到介质波导的低损耗转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赫兹频段的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背对背的共面波导到介质波导的转接结构。
背景技术
介质波导,因其在太赫兹频段的低损耗、宽带宽、低成本、易于加工而被作为在太赫兹频段金属传输线的替代方案,广泛应用于太赫兹传输系统中。然而由于介质波导材料与金属不同,且传输主模不同,所以微带线、共面波导等金属传输线到介质波导的转接结构设计非常重要。同时由于太赫兹传输系统的尺寸小,金属传输线和介质波导作为分立器件,如何在实际应用中保证两者相对位置不变也成为转接设计的一个重要问题。为了实现金属传输线到介质波导的转接,研究者们相继提出了标准矩形波导与楔形介质波导的直接插入式转接,以及使用片上天线将能量耦合进介质波导的转接。而以上这些技术仍未解决金属传输线和介质波导作为分立的两部分在实际应用中保持相对位置不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背对背的共面波导到介质波导的转接结构,以实现共面波导到介质波导的相对位置不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方案:
一种背对背的共面波导到介质波导的转接结构,所述转接结构包括:两个转接件;
两个转接件分别设置在介质波导和共面波导的两个连接处,并分别与两个连接处的共面波导固定;
每个转接件开设有凹槽,将介质波导卡在凹槽中。
可选的,所述转接结构包括:两个转接件;
两个转接件分别设置在介质波导和共面波导的两个连接处;
所述转接件包括第一固定件和两个第二固定件;
所述第一固定件的中部开设有长方体凹槽,长方体凹槽与共面波导上的长方体介质波导部分相匹配,所述第一固定件用于将共面波导上的长方体介质波导部分卡在长方体凹槽中,并与共面波导固定连接;
两个第二固定件分别固定在楔形介质波导两侧的共面波导上;与楔形介质波导靠近的两个第二固定件的一边均为上升楔形,所述上升楔形的一端与楔形介质波导和长方体介质波导的连接处外边缘接触,所述上升楔形从一端开始向着楔形介质波导的方向斜直倾斜,所述上升楔形的向上斜直倾斜的终端不与楔形介质波导接触。
可选的,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顶部固定结构和两个侧面固定结构;
顶部固定结构和两个侧面固定结构均为长方体形状;
两个侧面固定结构分别固定在长方体介质波导两侧的共面波导上;
所述顶部固定结构设置在所述长方体介质波导和两个侧面固定结构的上方,并与两个侧面固定结构连接。
可选的,每个侧面固定结构以及每个侧面固定结构对应的顶部固定结构和共面波导上开设有第一螺纹通孔;
利用螺丝穿过第一螺纹通孔将每个侧面固定结构、顶部固定结构和共面波导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二固定件为直角梯形结构;
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上底面与侧面固定结构接触;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上底面与非直角腰的相交边与楔形介质波导和长方体介质波导的连接处外边缘接触,所述直角梯形结构的下底面与非直角腰的相交边与楔形介质波导不接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135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