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结构及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111096013.X | 申请日: | 2021-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380257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阿比尔的;刘明维;赵殿鹏;潘国华;项柳福;宣剑裕;吴发友;周坤壹;吴林键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交通大学;杭州交投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19/08;E02D19/10;E02D5/46;E02D5/34 |
代理公司: | 池州优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98 | 代理人: | 刘尔才 |
地址: | 400074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基坑 变形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结构及施工方法,包括放坡以及支撑结构,若干层所述放坡阶梯式安装在基坑侧面,若干所述支撑结构作用在放坡上,通过支撑结构对放坡进行支撑,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侧面的支撑地基,所述支撑地基朝向基坑开挖侧设有支撑部,通过支撑地基协助支撑部对放坡进行支撑作业,所述放坡还设有若干用于排水的排水管路,通过排水管路将施工区域的地下水排出至放坡底部设计高程,通过开设在放坡上的排水槽收集排出,避免了现有在滨江地区临近建筑物侧修筑基坑时,需要在基坑侧面修筑放坡来使土体稳定,放坡由于缺乏稳定支撑,无法支撑基坑避免其形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基坑是在建筑设计位置按照设计的基底标高和基础平面尺寸所开挖的土坑,根据开挖前所测量以及查询的地址水文资料,决定基坑开挖的方案。
其中在临近滨江滨湖等等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开挖基坑时,由于所在土体以及地下含水量较多,近距离的基坑开挖下需要对临近建筑的变形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提高了基坑修筑的难度,不同的地区也出台了相应的规定来限定基坑的变形量,例如杭州规定市政桥梁的地表变形控制满足3天平均值不超过5mm。
现有在滨江地区临近建筑物侧修筑基坑时需要在基坑侧面修筑放坡来使土体稳定,放坡由于缺乏稳定支撑,无法支撑基坑避免其形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结构及施工方法,以解决在现有在滨江地区临近建筑物侧修筑基坑时,需要在基坑侧面修筑放坡来使土体稳定,由于滨江地区的水资源丰富,使得修筑的放坡较其他区域缺乏稳定的支撑,从而造成放坡无法支撑基坑避免其形变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结构:包括放坡以及支撑结构,若干层所述放坡阶梯式安装在基坑侧面,若干所述支撑结构作用在放坡上,通过支撑结构对放坡进行支撑,所述支撑结构包括设置在基坑侧面的支撑地基,所述支撑地基朝向基坑开挖侧设有支撑部,通过支撑地基协助支撑部对放坡进行支撑作业,所述放坡还设有若干用于排水的排水管路,通过排水管路将施工区域的地下水排出至放坡底部设计高程。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支撑地基包括由修筑材料与土体混合的支撑土层,所述修筑材料包括水泥,水泥通过多轴搅拌桩喷入所要混合的土体中,通过多轴搅拌桩带动水泥与土体混合搅拌,待水泥和土体反应后形成硬质土层,相对于未进行处理的土体,提高了土体的支撑强度。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支撑部包括由混凝土与钢筋混合制成的灌注桩,本发明在支撑地基朝向基坑修筑侧,通过钻孔结构开设若干安装孔,将由混凝土以及钢筋笼制成的灌注桩放置进安装孔内,形成支撑部,所述灌注桩顶部设有覆盖件,所述覆盖件包括冠梁,通过冠梁将若干灌装桩连接在一起,将作用冠梁上部的载荷均匀传递至支撑部,避免部分灌注桩直接承受载荷,造成灌注桩位移和形变。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放坡通过固定结构固定在土体上部,所述固定结构包括混凝土层,所述混凝土层浇筑在土体上,混凝土层通过嵌入土里内的坡面土钉进行固定,避免修筑作业时放坡塌方,影响施工安全。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放坡开设有若干用于排水的排水槽,本发明在放坡上部以及放坡下部分别设有排水槽,通过排水槽将基坑修筑区域的水流收集,并通过抽水设备统一排出至集水槽内。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放坡上覆盖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选择为双层土工防水布,通过覆盖的防水布避免在修筑作业时水流进入放坡土体内,从而降低放坡的支撑能力。
作为本发明的另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排水管路包括降水井,每层放坡至少设有一组降水井,通过降水井收集修筑区域的地下水,并通过安装降水井内的排水部件排出。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控制基坑变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交通大学;杭州交投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重庆交通大学;杭州交投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1109601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单体集成相干收发器
- 下一篇:一种钛扩散铌酸锂光波导的制备方法